后读书时代,谁还在读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后读书时代,谁还在读书?
2009年12月02日 11:54 来源:长城网-燕赵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读书无用论,这大体是当今“唯财是举”的社会投映于现实教育的生动注解。在这个连硕士、博士都迅速贬值,甘被暴发户老板使来唤去的时代,“读书无用”便颇能占据一定市场。既然连为人们提供上升通道的教育读书都逐渐被人们视如敝帚,那种修养自我提升学识、情趣的另一种“读书”,其遭际似乎更为难堪。

  如果说从一张富豪榜,人们能窥见蕴涵于其中的经济投资价值走向,那么从一张作家富豪榜,我们更能窥见读者市场阅读取向。日前发布的2009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单,就颇能映照出当下读书市场后继乏力的窘迫现实。放眼今年的作家富豪榜,郑渊洁、杨红樱两位少儿作家毫不意外以千万版税挤进前三,有着90后代言人之称的郭敬明,更是连年傲居榜单前列,依次往下,不是网络写手就是青春文学作家,这一结果与去年别无二致。这也就是说,支撑起中国读书市场的主要群体,倘以货币化作为计量依据,青少年就占据了其中的半壁江山。青少年爱读书,这的确让人欣慰,但这同时却也抛出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当下的图书市场,除了青少年,究竟还有多少人在读书?

  倘以身边的案例说事,虽说难免以偏概全,但至少也能管中窥豹。尽管身边荷包充实、在营销上大显神通者有之,若杜拉拉般在行政职场上拼杀者有之,拥有高学历勤恳耕耘在技术岗位者有之,唯独一说到读书,十有九人会摇头:“我已不看图书好多年。”若以当下流行的经济观点来阐释,读书也是一项经济活动,读不读书则是人们基于经济考虑的自然选择。

  古代人读书,那是为了功名利禄,读书不过是一块敲门砖,那时不想当官的人是不读书的,既然不想进门,砖头也就没用了。

  现代人读书也不止是为了那么一点消遣,纯粹读书的日子只有在不谙世事的青少年身上才能找到,这也许就是青少年读书占据了半壁江山的根本原因。其实,在这个成功越来越靠财富的多寡来计量的社会中,读书本身就蒙上了功利主义的阴影。对于想快速集聚财富获取成功,或者说想从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中获取生存的人们来说,读一两本书究竟有什么用?能带来迅速膨胀的财富吗?也许能,但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当代中国文学,或者其他不能从根本改变人们财富现状的书籍在图书市场的没落,原因很简单,读一两本这样的书,对自己社会财富及地位的提升,究竟有什么用呢?

  读书,首先必须有用,然后我们才会去读。这是已经深植于人们脑中的观点。在当下社会上升的通道已经不仅局限于读书博文这样逼仄之时,在书本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需要人们去解读、品味、奋斗之后,图书市场遭遇的困局就几乎成为一种必然。某种程度上,这种读书必须为我所用的思路,其实正与古代当官才读书的功利思想如出一辙。

  这是读者的读书无用论。反观我们的作家群体,身处一切以财富说话的时代,似乎也难独善其身。在这个经济泡沫迅速膨胀的年代,一夜暴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前两天,传统作家的代表人物余秋雨就依靠资本上市工具,跻身亿万富豪,这也几乎成为文化进军资本市场的一段“佳话”。既然作家靠上市就能发家致富,谁还会认真写书码字呢?传统作家逐渐退出文化市场,转而寻求更快更强的资本增值方式,既然大家的心思都钻进了钱眼里,写书的质量如何谁还会在乎呢?于是乎,图书市场一边是传统作家的迅速没落,一边则是网络作家的快速走红。不过读者跑到书市读了一圈之后,却发现只读了个满嘴泡沫,久而久之,写书者不愿花心思写好书,想读书者又读不到好书的恶性循环就自然形成。试问,在这样大家都无心向书的时代,谁还会真正读书呢?(李 妍)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