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接力杨宪益先生手中的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谁来接力杨宪益先生手中的棒?
2009年11月25日 11:05 来源:长城网-燕赵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新华社11月24日)

  杨宪益先生最大的贡献被公认为是对中国文学名著的英译工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先秦散文到现当代作品,他参与翻译了共百余种作品,近千万字,这是极为罕见的。自1953年起,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

  更令其赢得世人敬重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一位先生,不仅仅将翻译当作一种工作来做,更将之视作为一种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契机,翻译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古典小说,传播到了世界各国,并皆获好评。其中,他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更是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逝去,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意味着一种离别的伤痛,无形中也带来了一种对当今现实的追问,谁来接力杨宪益先生手中的棒?

  作为一名80后中国青年,在我看来,无论是在继承传统文化,或是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方面,我们已经开始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这是很遗憾的现实。

  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大量的国外文学著作,很多作品中那些潜移默化的外国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判断。对当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他们不少人,都接受了一些西方的价值观与思想。问题在于,这一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上,这一种地位与影响是不相对等的。作为一名医药撰稿人,在我身处的这一个旅游城市,经常会碰到一些外国人。在交流中,我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知道我们的“四大名著”吗?有没有读过我们的一些小说?得到的大多数是充满歉意的否定回答。他们认为,虽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但在成长环境中,因为能亲身接触到的那些相关翻译作品实在太少,所以才形成了这一种“孤陋寡闻”。

  我认为,这与两种主要原因有关。一是我们新一代的作家中,能掌握中英文写作,而且又熟读精通古代文化传统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二是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制度下,功利化和工具化的教育模式,即使可以培养出一些翻译人才,但他们的文学素养与文化积累,仍然难以担当起这一种传播传统经典文化的重任。更为关键的是,像杨宪益先生那样,怀着一种报国热情,服务社会的工作心态去从事这一种文化翻译的人才也已经很难找到。(吴帅)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