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有备而来
21日下午,记者在定窑遗址现场见到了前来探班的40余名考古爱好者,他们中以年轻人居多,其中就有20名来自北京四中“考古社”的同学。从大客车一下来,他们就纷纷从包中掏出各自的“装备”,有的是本子和笔,有的是相机和录音笔,还有的则是摄像机。
在考古队员黄信的引领下,考古爱好者首先来到了本次发掘“主战场”之一的涧磁村,考古队在村北发掘了两处紧邻的窑址,“南边的是五代时期,窑炉是马蹄形的。”随着黄信的介绍,大家看到,这个窑炉位于一个50平方米大的探方内,“它的北边是座金代的窑炉,窑炉原应为馒头形的。”随着他的介绍,有备而来的爱好者们或是忙着记录,或是用相机和摄像机记录下现场的一切。
问题专业
“这是我们今年发现的最大的一处窑炉。”随着黄信的引导,大家来到涧磁村另外一处发掘现场,青砖垒起的火膛、长长的通风道等都清晰可见,粗略看窑床直径在10米左右,它的超大容量立刻引发了大家的惊叹。在涧磁村的另一处探方里还发现了一段石头墙,黄信介绍说,像这样的墙壁在窑址里很少见,“这段墙应该是这个窑厂的,这应该是个规模比较大的窑厂,其中包含了我们发现的这几处窑址,这是目前我们一大收获。”
这些还不算当天最震撼的场景,在此次发掘的另外一处“主战场”——北镇村,迄今结构最完整的金代窑炉令考古爱好者流连忘返。窑炉位于北镇村村东的一处山坡下,窑炉呈南北向,不但通风道、火塘、窑床和烟道历历在目,周围的护墙也比较完整。
在探访定窑的遗址时,记者发现部分考古爱好者提问积极,而且问题都相当专业。譬如北京四中考古社的一位女同学就对定窑烧制细节胸有成竹,不但了解“金代都是用煤烧吧?宋代早期才用柴的吧?”甚至“支圈”、“匣钵”等术语都能信手拈来。这位女同学告诉记者,她和同学来定窑前就已看过相关资料,“我们是带着问题来的,希望能深入了解这座有辉煌历史的遗址。”
文保第一
非专业人士进入考古现场,是否会危及文物?韩立森告诉记者,“大家进入遗址前我们会提醒他们相关注意事项,并安排专人看护。”而在现场记者也发现考古爱好者的文保意识比较强。
譬如参观最后一站大家来到当地文管所,部分村民正在清洗瓷片。这时候不少人忍不住举起手机和相机,但工作人员上前婉言制止说,这些资料暂时不能公开,大家立刻放下了机子。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