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给文字安个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文字博物馆:给文字安个家
2009年11月19日 09:36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899年,当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一次抓药时偶然发现甲骨文并由此展开对甲骨文的研究时,惊喜若狂的他认为找到了中国文字的源头,可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100多年后,甲骨文发现地的后人们会为中国文字建造起一座殿堂。

  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省安阳开馆。在甲骨文的故乡,传承中华文明历史血脉的文字有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博物馆,从此,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兴旺与坎坷、欢乐与哀愁的中国文字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一片甲骨惊天下 千年文脉贯古今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八大古都独占其四,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而安阳又在河南的版图中独领风骚,其境内的殷墟遗址,不仅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商城、宗庙宫殿群和王陵大墓,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玉器、甲骨文、陶器等珍贵文物。特别是自1899年起,殷墟相继出土了16万片甲骨,成为轰动中外的重大考古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使安阳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文字之都”,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字文物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华夏的文字殿堂——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筹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2001年,安阳就有了筹建文字博物馆的念头,而当时全世界还没有一座专业的文字博物馆。如果在中国,特别是在甲骨文的家乡建设一座文字博物馆,不仅可以扩展人类对文字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回应。因此,当安阳市委、市政府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议筹划建设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时,得到了相关领导部门的强烈共鸣。

  2002年,在当时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全力支持下,安阳市迅速成立领导小组,把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列入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10件实事之一。中国文字博物馆筹建工作全面开始。

  中国文字博物馆从筹建到竣工,得到了上至中央领导同志下至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有力支持。其间,正值河南省委省政府实施“两个跨越”战略部署,“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种种政策,进一步加快了文字博物馆的建设进程。

  国家工程聚心血 民族精神永不朽

  “国务院办公厅就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命名问题先后两次致函省政府,这全是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啊。”提起馆名的变更,安阳市委书记张广智说道。

  2005年1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关于安阳文字博物馆冠名问题的复函》回复省政府,批准在安阳建设的文字博物馆名称可定为“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两年之后,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同意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更名的函》,批示拟建的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可更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

  两字之差,凸显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中国文字博物馆不仅是文化层面上的一项国家工程,更是亿万中华儿女民族精神上的标志寄托。

  2003年至今,中央领导同志曾先后9次对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强调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的重大文化工程,它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文字博物馆建设成为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国家的汉字文化中心和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平台。

  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专家学者,都对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我国文字研究领域的泰斗人物,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特意请中国文字博物馆筹建人员赶赴北京,并提出了许多中肯建议:“文字博物馆可以再现中华文化的源头与辉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有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2009年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题写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馆名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亲自转送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徐光春指出,要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对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圆满完成中国文字博物馆各项建设任务。

  中国文字博物馆记录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史,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者也将永远载入史册。

  四千文物集一“墉” 华夏文明显风流

  中国文字博物馆其造型取材于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字文化内涵,也显示了文字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字坊则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字坊前方两侧各有金色铜质凤鸟雕塑一尊,象征着新时期中国文字文明新飞跃。从字坊通向主题馆干道两侧,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它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中国文字博物馆入藏文物集中展示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字、简牍帛书、历代碑碣、汉字信息印刷术、汉字信息处理、少数民族文字等诸多内容。从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到开发出了汉字激光拍照系统的王选,再到发明五笔字型输入法的王永民……这些中国文字印刷和信息处理技术开拓者们的贡献和伟绩,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同样得到了展示。

  作为一座全面反映、专题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字历史、文字文明的专题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反映中华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

  “数千年来,中国文字始终以其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成为中国文字起源、发展、演进的领悟者和传播者。”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冯其庸说,“中国文字博物馆不仅填补了我国语言文字类博物馆建设的空白,也将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保护、研究和发扬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董一鸣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