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问,就是“钱学森之问”。自钱老去世半个多月来,钱问一直是舆论热点。“钱问”的提出,其实已有4年了,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后者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去世前后,恰逢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揭晓,一些欧美的科学家获奖了,个别华裔科学家也获奖了,国人备受刺激,念想起著名的“钱问”,发出一串“怒己不争”的吁叹。继而,教育部长人选更迭,公众的满腔怨气找到了突围的出口,“钱问”又成了一条鞭挞中国教育体制机制的鞭子。
情绪单向发酵,闹剧就会登场。在媒体的撮合下,安徽11位高校教授向全国教育界发出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公开信把“钱问”视为“ 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呼吁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公开信的结尾被网友戏谑为“光明的尾巴”:“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道题,一定能找到一条光明的路,中国的杰出人才也会由此不断涌现。”
钱老的一句话,有责问,更有冀望,很平常,很多人也有类似的困惑。如果非要将其上升为“艰深命题”,并劳烦高校教授集体上书表态,就是把“钱问”苦难化了———好像我们的学校必须马上培养出杰出人才,否则就对不起钱学森,就在世界面前丢了脸。
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全是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但我们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经济,靠的是低附加值的产品和廉价的劳动力。正如北大原副校长王义遒所言,这个时代,是由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创造的,不需要太多超人;出杰出人才,是我们对下一个时代的要求。王义遒的观点可能偏颇,却理智地提醒我们:不要着急,形势到了,人才自然会应时而生。
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光是中国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的难题。并非每个诺贝尔奖得主都是杰出人才,至少不都是“钱问”所指的杰出人才。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尽管知识呈爆炸增长态势,但基本上都是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完善和精细化,未能出现可以与上半世纪的相对论等6大成就相提并论的理论突破或重大发现。科学的沉寂至今已达60余年,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距今也有近80年。世界都在人才焦渴,都在呼唤新的科技革命!
站在全社会的立场,站在全世界的高度,“钱问”就有了新的寓意:它问责的不止教育,更鞭策着一个时代;它审视的不止是中国,更胸怀所有人类;它无须我们自责自艾,而是激励我们疾步走出科技革命的前夜,去拥抱甬道那头款款而至的杰出人才……(张小龙)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