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全球化造成了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文化比较。通过这种比较,中国的作家们会更深刻地领会到,什么是我们血液里和生命里不可混淆的密码和记号。要用我们最好的东西,去加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竞争
一个月前,100多位中国作家到了德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活动,向世界展示和介绍中国文学。在书展上,我看到了《老子》和《庄子》的译本,还有大量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我就想,那些异国他乡的人们,他们可能主要依靠本国的电视、报刊了解中国。可是,他们知道中国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国家和生活吗?我想,对大多数人来说,唯一的途径,可能就是在他家附近的书店里,买一本中国作家的书。
很多外国朋友都谈到,他们对表现中国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有特殊的兴趣,他们在生活中通过“MADE IN CHINA”时刻意识到中国的存在,很想知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什么,想知道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心灵、感受和梦想。实际上,反过来也一样。这个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当一个中国工人制造的产品通过资本和流通的网络,出现在一个外国家庭中时,世界就构成了这个工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维度。他可能对此并不了解,但文学有可能使他更完整地理解自身的生活。
我想,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的读者,大家都有一种认识现实生活的热望,这种认识不是肤浅的,而是深刻的,不是狭窄的,而是宽阔的。如今,中国作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意识到自己对于国家、民族承担的文化责任。因为,很快的,一名欧洲的青年或老人,就会读到他正在写的这本书,并从中认识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也给我们的文学带来新的活力。这不仅是指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越来越多地译介到国外,也指越来越多的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中国人,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这两年来,这样的作家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一支引人注目的新生力量。我想,这批作家的出现不仅为文学带来了新的题材、经验和角度,也将推动中国文学和汉语文学在全世界的拓展。
毋庸讳言,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还处于弱势。由于语言、文化甚至政治的原因,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还面临着重重困难,还需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包括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主流文学界、国际汉学界的联系。越是在这种文化交流不平衡、不对称的情况下,我们越要保持文化自信和艺术自信,越要警惕被“他者”化。所谓“他者”化,就是人家说好,我们就认为好;人家不说好,我们就不自信。
通过与世界的对话和交流,中国的作家们对我们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特性有了更深刻的体认。我们与他人不同,这才构成对话,构成交流。全球化没有、也不可能泯灭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反地,它只会进一步加强民族的文化自觉。全球化造成了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文化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我相信,通过这种比较,中国的作家们会更深刻地领会到,什么是属于我们的,是我们所独有的,是我们血液里和生命里不可混淆的密码和记号。我们将从比较和交流中获得力量和自信,展示中国的特色、风格、神韵、气派。要用我们最好的东西,去加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竞争,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作协召开的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