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京城迎来了近十年来最早的一场雪。这场雪来得奇特,起初是雨中夹着细细的雪丝,不久竟飘起鹅毛大雪。我因为有事,在这样的天气里还要外出,当我举着伞,顶着凛冽的寒风,在雪中艰难地行走时,我的手机响了。我像往常一样漫不经心地接听电话,电话另一端是友人急促的声音:“钱学森昨天去世了。”“啊?”我惊讶地叫出声来,这消息就如今天的飘雪一样令人意外。“钱学森?”我迅速地在记忆中搜索着有关他的信息,他是我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一个爱国的科学家,其他的信息就搜索不到了,此时我才发现,自己对他的了解竟然如此之少。
雪依旧在下,我顾不得许多,临时改变了行程,折向了图书馆,我要到那里去寻找更多的有关钱学森的信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有关钱学森的书籍只有那么寥寥数本,我匆匆地将其揽入怀中办好借书手续。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借着车厢的灯光,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翻动的书页中,钱学森的故事一个接一个地展开,我深深地被他的爱国故事感动。公交车颠簸着行驶在飞雪中,此时我感觉自己仿佛是在穿越时空,目睹钱学森近一个世纪的精彩人生。
钱学森三岁随父进京,开始他的京城生活
█钱学森随父进京,住在宣武门外一带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清王朝,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纪元。而钱学森正好生于这一年,我想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同时也诞生了即将开启中国航天事业新时代的先驱者。
钱学森的家族是名门世家,历史上群星辉耀。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经留学日本,后来投身于教育事业,富于爱国之心。1914年,钱学森3岁的时候,父亲钱均夫到北平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于是钱学森的全家由上海迁到北京。
国民政府的教育部就设在清学部的旧址,即现在宣武门内大街西侧的教育街里。而教育街也因为街里设有教育部而得名。然而时过境迁,原来气势轩昂的教育部,如今已是一家外事饭店。因为父亲钱均夫在教育部供职,于是钱家就选择了离教育部不远的宣武门外一带居住。
█留在钱学森记忆深处的北京的家
据钱学森回忆,“在北京,他家住在一条很深很深的胡同里。门洞两侧是青灰色的砖墙。两扇漆黑的大门上钉着两个很大的铜环,然而大门里面是一座敞亮的四合院。在院子中央有一个大鱼缸。”从钱学森的回忆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个他童年记忆中的小院。晚年的钱学森回忆,“我自3岁到北京,直到高中毕业离开,1914-1929年,在旧北京呆过15年。中山公园、颐和园、故宫,以致明陵都是旧游之地。日常也走进走出宣武门。北京的胡同更是家居之所,所以对北京的旧建筑很习惯,从而产生感情。”
█北京的家是钱学森学习生活的一方净土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活动,而日本人趁机提出了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整个社会极不安定。虽然外面的社会如此动荡,但是钱学森家的小院却如宁静的港湾,给了钱学森一方净土。在这个小院子里,钱学森在母亲的教导下读书、识字。每天清晨,不用母亲督促,自己按时起床。早饭后,就开始跟母亲背诵唐诗。累了,就读一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每天如此,从不间断。看到这里,我不禁掩卷深思,从钱学森每天学习的时间表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没有闲暇的时间去玩耍,而此时他只是一个4、5岁的孩子,竟能如此勤奋地学习。我记得有句名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我相信钱学森日后的非凡成就,与他从小养成的勤奋习惯是分不开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