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一位天才科学家的贡献
——我记忆中的钱学森先生
10月31日,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对先生来说,不论有多少桂冠,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顶就是先生首先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祖国现代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先生远去的时候,人们感念一位天才科学家的贡献,也感念一个民族从贫穷落后到逐步走向富强的时代。先生不可能再回到我们身边,但是,先生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一生,对我们的启示,必将永存。
从1958年起我有幸追随先生,服务于祖国的航天事业,并曾多次亲聆先生对我的教诲。有人称先生是对人要求特别严格的人,但在我的眼里,先生是一位对后生循循善诱的长者,哪怕是你提出和他完全不同的意见,他总是耐心地让你讲完,就是要提出批评,也是和风细雨,以理服人。先生曾多次批评过我,但我总是感到先生是“恨铁不成钢”,这些批评是先生对我最大的鞭策。可惜的是我的悟性太低,很多缺点至今也没有彻底改正,从而错失了许多先生给我的机会,辜负了先生对我的期望。
在先生对我的教诲中,最难忘的是1977年在成都的那一次。那年秋天,他和当时国防科工委的陈主任来到位于川西北的我们单位指导工作,先生听取了我们单位领导的汇报后,还在干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由于当时我在基层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所以既无法见到先生,也没有资格去听先生的报告。在先生离开我们单位不久,单位一位领导却把我找去,他说:“我们单位要研制一个重要的设备,但先生不同意,你和先生很熟,准备派你去成都单独向先生汇报,以便劝说先生能同意我们研制这个设备。”我心想只要能见到先生,就是有天大的困难,我也要去试一试。不久,我就接到通知,先生将在成都军区招待所,抽出时间,专门听取我的汇报。那天下午,我准时来到先生所住招待所的房间,开始了我的汇报。那时既没有幻灯片,更没有现在的PPT,只能将提纲和图表,书写和绘在大纸上。每当我汇报一段,先生就提出几个问题,我就开始和先生讨论这些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这样的讨论持续了将近4个小时。先生总的意思是:几年前,他和郭永怀先生(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一起,就决定在超高速领域,要发展毫秒级的设备,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能量,虽然测量技术还有一些难点,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这种设备比较适合我们的国情。而你们提出要新建一个秒级的设备,虽然也有一定的理由,但还不充分。最后先生指出:我们搞科学研究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走自己的路。显然,我的汇报并没有说服先生,领导想要搞的设备也就始终没有立项。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先生坚持的毫秒级设备,其测量技术有了明显突破,从而取得了许多成果。实践证明:先生当时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记得那天汇报结束后,天已黑了。先生邀请我和他一起吃晚饭。晚饭很简单,就是四菜一汤。菜是家常菜,但做得很精致。晚饭后,先生又要我陪他一起到招待所的礼堂去欣赏川剧表演。这是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特别为先生专门准备的。在这里我和先生一起欣赏了川剧名家陈书舫和周企何的《秋江》。
对于这次接见,我受宠若惊。因为无论地位和贡献,我和先生都是天壤之别,更何况这次我来找先生,是专门来反映与先生不同的技术主张的?但先生待我,却像朋友般的完全平等。回忆起来,先生在许多场合,曾多次谈及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在他与他的导师冯·卡门讨论科学问题时,时常发生激烈的争论,但是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相互的感情。
我想,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培养出的爱国精神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训练出的民主的科学素质的结合,造就了一位对共和国具有特殊贡献的天才科学家吧。
(黄志澄)
作者单位 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