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长子陈昊苏:父亲要求“不搞空头政治”(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陈毅长子陈昊苏:父亲要求“不搞空头政治”(图)
2009年10月27日 10:06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摄影/繁易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陈毅长子陈昊苏回忆童年 称追随父亲步履

  作为陈毅元帅长子,他被父母寄予厚望。漫长的人生之路,他牢记父亲的教诲,追随着父亲的步履。

  从2009年回望1949年乃至更早,他舒缓的语速里传递着时代变迁的跌宕起伏。他的记忆里,不只是有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传奇,还有着一个家族与一个国家的紧密相连,家国、命运、民族、外交交织其中。

  作为陈毅元帅长子,他被父母寄予厚望。漫长的人生之路,他牢记陈毅的教诲,追随着父亲的步履。

  作为一名诗人,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表诗作,但一直谦称“写得不好”。诗言志,诗交友,诗传情,在父母指导下写诗,到赵朴老(赵朴初)的深情点拨,他还在继续向前走。

  他就是陈昊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会长,中国民间外交的践行者。

  8月13日,北京台基厂大街1号,这个原意大利驻华使馆旧址树影斑驳,静谧怡人。下午2点20分,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一会客厅,刚刚午睡后的陈昊苏一身便装,比预约的采访时间早到了10分钟。

  我们的话题就从1949年的10月开始。

  父亲的诗与开国大典,我的亲情与奔波的童年

  1949年,陈昊苏7岁。

  这年10月,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上海市市长陈毅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历了这历史性的一刻,而陈昊苏并没有随父亲一起来到北京,他在上海的华东保育院上学(今上海市立幼儿园和新华小学)。

  “因为当时我们在上海,父亲到北京参加了这个庆典。父亲当时即兴写了一首诗《开国小言》。全诗以五言句式写成,共有八章,前三章是: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天安门上望,京阙焕新彩。亿众大革命,流血三十载。/天安门上望,红旗翻作海。万岁涌潮来,军民真主宰……”

  48岁的陈毅在“天安门上望”的时候,数十年的中国革命战争终于结束了,一同结束的还有陈昊苏奔波的童年。

  母亲张茜带着陈昊苏和弟弟跟随着后方部队行军是陈昊苏记忆中经常出现的画面。尽管后方部队没有战斗部队那么危险,但是漫长的行军旅途也颇为艰苦。陈昊苏和弟弟太小,走不了远路。

  1947年,解放战争已经打响。“叔叔阿姨牵了一个毛驴,在毛驴身上架一个坨子,一边放一个大筐,我和弟弟丹淮就坐在筐子里。”那年,陈昊苏只有五岁,弟弟陈丹淮四岁。“丹淮当时不愿意进筐里去,一直大哭,后来在筐里哭得累了睡着了,醒来后就适应了,我们在筐里还互相学着部队指挥员‘打电话’。那场景就像是电影《摇篮》里描写的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有一次不知怎么驴子被惊着了,我们兄弟被摔到了地面,但我们都没有受伤,有惊无险。”回忆起那段四处奔走的童年时光,陈昊苏脸上露出的却是轻松的笑容。

  是时,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陈毅带领华东野战军转战山东解放区。当时为了保证后方家属的安全,部队决定把一部分家属转移到已经解放的大连去。“我们从烟台出发坐船到大连。有一部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描述的场景和我们的经历很相似。当时国民党海军控制了海峡,我们必须借助夜幕的掩护才能安全渡过,所有人上了船都必须躺在船舱里,不能随意走动。我的弟弟小鲁刚满一岁,只有他不顾命令在船舱里走来走去”。

  对战火中迁徙的这一艰难岁月,看不出陈昊苏唏嘘感叹,相反,相濡以沫的亲情却传递了出来。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和弟弟妹妹见面还多吗?

  陈昊苏:当然啦,我们在北京经常见面。我还写了诗:崛起神州欢庆日,红军后代忆真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