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起源:双墩刻符对甲骨文形成有很大影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汉字起源:双墩刻符对甲骨文形成有很大影响
2009年10月26日 13:50 来源:中安在线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近日,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1600多件文物“走出深闺”,与市民见面,其中600多件刻有符号的陶器引起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10月24日至25日,3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集蚌埠,就“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展开研讨。众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

  张居中:双墩刻符对甲骨文形成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在研讨会上认为,双墩刻符对甲骨文形成产生很大影响,对汉字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双墩出土的刻划符号,丰富多彩,数量多而集中,是迄今为止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批与文字起源相关的资料。张居中认为,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处于文字起源发展的语段文字阶段,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

  张居中发言中认为,双墩符号在中国刻划符号体系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8000年前的贾湖符号、到7000年的双墩符号、5000年的大汶口符号和4000年的龙虬符号,构成了淮河流域符号体系。然而淮河流域文化对商代文化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河南南部、安徽西北部正是夷夏商交会地带,也是先商文化的最南分区,因此,淮河流域符号体系对甲骨文的形成,应产生过很大影响,对汉字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徐大立:水纹刻符反映双墩先民主要生活形态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600余件刻划符号中,与“水纹”相关的刻划符号已接近90件,占总数比例的六分之一。因此,蚌埠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徐大立认为,渔猎经济在双墩先民的生产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为渔猎活动与水密不可分,因此徐大立陈述水纹刻划符号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与渔猎经济活动有关,“水纹”刻划符号包含的内容,还涉及到狩猎、居住、气候环境等方面。他认为,双墩先民在长期的渔猎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通过判断水纹变化来识别鱼群活动规律,以便确定从事渔猎活动的方式;通过对不同水纹现象的记录,反映当时气候、水环境对于“水纹”变化的影响;他们将“水纹”刻划符号中的某些符号在形式和意义上固化,并在一定区域内共同使用,初步显示了原始文字的功能。

  阚绪杭: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显露文明曙光

  双墩出土的600余件种类繁多的刻划符号,就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是惊人的发现。这些符号大都刻划在器底部位,内容广泛,涉及日月、山川、动植物等写实类,狩猎、捕鱼、网鸟、种植等生产类,记事与记数类,反映了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广泛的内涵。安徽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双墩遗址发掘领队阚绪杭认为,双墩刻划符号已经显示早在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区已显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

  双墩刻符中不少符号反复出现,使用频率高,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和一定的表意功能和可解释性。这类刻划符号在定远侯家寨也有发现,表明它是一定地域范围氏族群落之间表达特定含义的记录符号。它与其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刻划符号相比,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有自身的明显特征,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阚绪杭认为双墩刻划符号的大量出土,填补了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史前文化的空白,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和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注入新的内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区已显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淮河流域与黄河、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丰富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黄娜娜)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