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圆明园全球“摸底”流失文物
海外博物馆顾虑、信息不对称、圆明园文物鉴别将是寻访组面临的三大难题
对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而言,“寻找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系列活动”启动之日,也是他的担心开始之时。
为此,在10月18日的活动现场,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再三叮嘱:“寻找不是追讨,你们千万不要混淆了。”他还希望活动能够尽量低调些,防止海外的文物收藏者误会中国专家的“摸底”调查,“把文物再藏起来”。
这是圆明园罹难149周年以来,首度大规模派专家赴海外调查流失文物资料。陈名杰说,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建立完整的圆明园文物资料数据库。
全球“摸底”面临三大难题
首次海外文物“摸底”将从11月份拉开帷幕,共分三个阶段进行。按圆明园管理处的规划,第一站是美国,明年初专家们再转至欧洲、日本等地。
谈及“大规模”三个字,陈名杰尴尬一笑:“我们管理处只派出了5人的工作团队,加上央视《国宝档案》摄制组,整个团队只有9名。”据了解,这次“寻宝”活动的经费由国内一家民营企业赞助,不过几十万元。但陈名杰认为,“寻宝”是一种专业技术,不在人多,“我们不是去旅行,人员配备都是最好的”。
尽管此前工作组接触的海外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中,除提出收取相关费用外,还没有表示拒绝的,但这些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顾虑仍是工作组预计将会遇到的困难之一。
芝加哥大学世界史教授、国际知名的圆明园被掠文物专家詹姆斯·埃维亚得知中国专家的行动后说:“我希望他们知道,他们让自己肩负了多么艰巨的任务。他们将需要大量资源实施这项计划。”埃维亚还说,尽管一些文物清楚地标明了收藏过程,但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文物属私人收藏,因买卖或遗赠而数易其主,是否来自圆明园难以确定。
陈名杰对此表示赞同,他总结道:“信息不对称、圆明园文物鉴别将是寻访组面临的另外两大难题。”
目前,工作组初步的想法是把所见到的中国文物都调查一遍,而一些资料可以回国后再慢慢研究。但即使把资料带回来,对文物的鉴定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国内搞文物研究的大家能鉴定文物真假,能说出朝代,但没有几个人能鉴定文物是不是圆明园的。“比如,有些属于圆明园的文物并不是一直陈设在这里,还有一些陈设的则是从故宫避暑山庄借过来的。”
流失百余年始建名录
据专家介绍,1860年以来,圆明园文物除了在“火烧圆明园”中被焚毁外,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散失,其中精华部分大都流失海外,尤以英法等欧洲国家最多,而美国、日本也有不少。“从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但这些文物在哪里收藏,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总的目录。”陈名杰说。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王道成是国内较早研究圆明园的学者,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作为馆藏丰富的清代皇家博物馆,按照清代宫廷规定,每座建筑物都有“陈设档案”,会将室内摆放的家具古董等一一登记,也叫陈设清册。“但火烧圆明园时陈设清册也付之一炬。”
在圆明园罹难后的100多年里,很少有人对圆明园进行专门研究。直到1980年,宋庆龄等1583人联名发出《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提出“保护、整修、利用”的方针后,才使圆明园受到更多的关注。也正是1980年,圆明园成立了一个由全国各地的建筑、园林、历史、文物、考古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中国圆明园学会,着力于圆明园的保护和研究。但作为创会元老之一,王道成对于流失文物的数量依然感到迷茫:“虽然近年来兽首等文物开始陆续浮出水面,但是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海外流失了多少?又流失到了哪里?没人可以说清。”
“过去,我们对流失文物的信息渠道非常有限,而海外机构和私人收藏家的顾虑重重,再加上时间和经费等原因,摸底工作到现在才正式展开。”陈名杰介绍道,为了展开此次寻访,圆明园管理处酝酿了整整三年时间做准备工作,“希望明年圆明园罹难150年时,我们能顺利建立流失名录。”
美国之行是“寻宝”重点
近日,美国寻访组总顾问、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已先期赴美,展开圆明园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美国三座东海岸城市华盛顿、纽约、波士顿将是寻访重点。
刘阳也是此次寻访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他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过去大家一直以为英、法两国是圆明园文物收藏所在地,“但我现在掌握的情况是美国收集的文物数量并不比欧洲少。当年英法联军抢走圆明园文物后部分就地拍卖,其中多被美国领事公使买走了,而且二战时也有很多文物先后流入美国。”
研究人员发现,美国东海岸城市的多处博物馆都收藏了圆明园文物和文献资料,但从未经过系统著录。以西洋楼为例,国内对其在火烧之后的变迁记录一直是空白。刘阳说,1900年后,很多美国记者、学者前来圆明园考察时,存有不少西洋楼的照片,“这些不同时期的珍贵资料对于今后西洋楼的石刻研究、石刻归位、圆明园断代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将填补很多空白。”
寻访组设想会在圆明园的文献资料上取得突破性成果。美国杜克大学已同意将7张圆明园老照片授权圆明园管理处使用,并将高清的拷贝版传至圆明园,这批照片为美国摄影师甘博于上世纪20年代初拍摄,包括绮春园宫门、海晏堂、大水法、方外观等景点。相关专家表示,“美国之行收集的新资料将更全面揭示圆明园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
宣传教育大于文物回归
一位多年从事流失文物抢救的业内人士也赞成不要把“摸底”和“追讨”画上等号。他认为,在“追讨文物”这个世界性难题面前,“摸底”比“追讨”更有意义。
如果顺利,整个“摸底”活动将在明年6月前完成全部考查。而活动结束后,圆明园管理处将通过出版画册、纪实书籍以及举办展览和论坛等方式,向社会公布寻访成果。
“现阶段,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圆明园,熟知它的历史比文物回归更重要。”在王道成眼中,通过这次寻访活动在海外也能起到推广圆明园的作用,而他自己对寻访成果乐观地期待着。“我参加过以往圆明园的纪念大会。”他说:“一些与会的外国友人听说圆明园的历史辉煌后,对它的劫难深感痛心。他们表过态,将尽力帮助圆明园做些文物回归的工作。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发自北京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