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获悉,被誉为考古界“诺贝尔”奖的全国“田野考古奖”近日揭晓,广东省考古研究所的发掘——广东台山新村沙丘遗址,与陕西省的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桥陵遗址)、岐山县凤凰山(周公庙)遗址考古发掘,一起问鼎“2007~2008年度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由于评奖严苛,多年来,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经常空缺。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在本届评选之前,仅有上世纪70年代秦陵兵马俑考古发掘、2006年的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发掘两个项目获得过“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对比陕西、河南等地重大考古遗址的发掘,重大遗址相对匮乏的广东考古界,为何能问鼎数十年少人问鼎的考古界最高奖?“主要原因在于广东考古工作者大胆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新设备,实现了对田野考古技术上的新突破。”省考古所相关负责人称,广东考古界成功问鼎该奖项,标志着考古水平和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考古水平不输兵马俑发掘
“台山新村沙丘遗址之所以能问鼎田野考古奖一等奖,主要在于考古方法的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
“田野考古奖”评选从1993年开始,每两年评一次,被誉为考古界最严格的评选。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卜工介绍,“田野考古奖”注重鼓励考古从业人员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使用新方法、新手段,以此推动考古科学的发展。
在考古专家心中,问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偶然因素,很多重大遗址都是考古工作者在不经意间碰触到的,但不一定都能获得“田野考古奖”,因为“田野考古奖”是田野考古技术和水平的全方位较量。因此,多年来,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经常空缺,在本届评选之前,仅有上世纪70年代秦陵兵马俑考古发掘、2006 年的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发掘两个项目获得过“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为何本届一口气颁发3个一等奖?国家文物局局长童明康介绍说,本届田野考古奖评审共收到30项申请,其中有结合三峡、南水北调等基本建设工程开展的考古项目,有结合大遗址保护开展的考古工作,还有主动性和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选出的3项一等奖以及6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展示了我国田野考古工作水平突飞猛进的提高,它们堪称田野考古工作的典范。
这3个一等奖,与多年前的秦陵兵马俑考古发掘同样做到了考古技术上的精致和创新。陕西省的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桥陵遗址)、岐山县凤凰山(周公庙)遗址考古发掘属于重大遗址的发掘,而广东的台山新村沙丘遗址属于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
“陕西唐陵大遗址属于古代的大遗址考古调查工作,调查对象包括18座唐帝陵、2座祖陵和武则天母亲顺陵等。由于考古专家在地表看不到古代帝陵遗址的排布结构,以往考古专家都是在大遗址里碰,挖到什么解释什么,而陕西唐陵大遗址考古调查的突破在于,专家在几十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内进行勘测和规划,从地上摸清地下布局。比如唐桥陵探明了陵园的四门门址和门阙基址,陵园城垣走向,还探明了下宫宫城遗址的布局等。”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说,陕西唐陵大遗址的发掘,代表了目前国内考古界对大遗址考古调查“先探后挖”的先进理念。
岐山县凤凰山(周公庙)遗址是目前全国发现西周甲骨文字最多的遗址,考古专家的突破在于:通过考古发掘建立了该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基本探明其布局情况,根据聚落结构特征、古文献记载和出土甲骨文等信息,初步判断为周公的采封地。
“对比陕西省的两个重大遗址,广东台山新村沙丘遗址之所以能够问鼎田野考古奖一等奖,主要在于考古方法的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魏峻说。
田野考古引入三维技术
“新石器晚期滨海人生活的图景,在这里得到最全面最系统的复原。”
周公庙遗址曾获得“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陕西唐陵大遗址也是国内考古界最受关注的大型遗址,为何名不见经传的广东台山新村沙丘遗址可以突出重围,问鼎“田野考古一等奖”?
魏峻解释说,台山新村沙丘遗址价值非常独特,“遗址保存了6个古代人的活动面,由新石器晚期到商代(距今4500—5000年),最小的活动面1500 平方米,最大的达到4000多平方米,而以往发现的沙丘遗址最大的不超过500平方米。这么大型的古人活动面在南中国绝无仅有。”魏峻告诉记者,这片背山靠海的先民活动空间,在数千年前被风暴潮破坏后,古人生活的层面基本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加之交通非常闭塞,基本上没有被人为破坏过。“这里堪称研究新石器晚期海滨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一份非常理想的资料。”
如何复原这个滨海部落的经济、社会生活原貌?破解他们的生产、饮食习性?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了这项发掘工作,考古工作者采用了许多新科技和新方法,在国内考古界首屈一指。首先是探方剖面的固化技术,沙丘发掘的遗址,最困难之处就在于探方四壁非常容易风化坍塌,扰乱古代文化层和遗物的原始位置。台山新村沙丘遗址采用了一种俗称“玻璃水 ”的化学加固材料,能够使沙壁坚固而不板结,这项技术成功对抗了今年的超强台风“黑格比”。
其次,台山新村沙丘遗址首次运用了三维激光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测量,目前只在国内的古建筑上运用,用于考古发掘现场还未见披露。新村遗址的考古工作中,我们使用三维激光技术对整个古人活动面进行了扫描。”魏峻介绍说,这台三维激光扫描仪每天的租金高达5000美元,但它却拥有无与伦比的精确性——可以每秒测量50万个点位的数据、测量精度达到 1毫米。依靠这种技术,考古专家把数千平方米的先民活动面中每一块石头、陶片都绘制成三维影像,就像三维电影里的场景。“多年以后,假使遗址被覆盖,人们只需打开数据图像,便可完整重现当年的现场。”
有意思的是,考古专家聘请中科院地理所对遗址内发现的古代先民石器表面进行了淀粉分析。“中科院的专家从这些古人用的石器上分析出几种不同的淀粉颗粒,未来可能破解出古代海滨居民的一份多元食谱。”魏峻介绍说,整个新村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广东省考古所邀请了古地质地理、古植物学、年代学、分析化学和科技考古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参与。一个看起来荒芜的遗址面,在考古专家新技术、新方法的主导下,展开了对古代环境、古人食性、陶器产源研究、年代学研究等系列课题的分析。“新石器晚期滨海人生活的图景,在这里得到最全面最系统的复原。”(记者 李培)
专家点评
严文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台山新村沙丘遗址是史前沙丘遗址考古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使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获得成功,因而是取得丰硕成果的一次高水平的田野考古工作。
首次在田野考古中使用三维激光测量,扫描精度达毫米级,照片有立体感,也可以制作二维平面剖面图,发掘中还特别注意资料管理的规范化,建立了全部资料的数据库,便于查找使用,在发掘期间和资料整理过程中,还进行了景观学研究、陶器产源研究、石器原料产地与制作技术研究,并通过淀粉等研究古人的食谱,从而对沙丘遗址人类生活和生产状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从出土遗物的初步分析来看,在不同层次间虽然有细微的差别,但基本上属于一个文化期,大致相当于深圳咸头岭文化之后和高明古椰遗址之前,填补了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的一段空白。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