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3月2日,春寒料峭,鲁迅往狄思威路766号二楼的藏书室查找书籍,因受了寒凉而突发气管痉挛,气喘剧烈以至支持不住。幸好有医生在近旁,立刻注射一针,症状得以缓解。此后鲁迅又卧床三日,方能起身,而一场致命大病已由此引发。
鲁迅并不惧怕死神的降临,反而希望在最后的日子里能抓紧做事,用小跑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鲁迅割舍不下的是休戚与共的亲情,远在北平的老母闻知长子病势趋重,也是无日不在惦念。鲁迅自知瞒不过母亲,《北平新报》上就登载过《鲁迅先生病况》之类的文章。
鲁迅给母亲写信,平均约每月一封,篇幅都不长,内容也总是报知上海这边的家中简况,以免老人家挂怀。3月20日起,鲁迅跟母亲提得最多的自然是他的病情了:“现已可称复原,但稍无力,可请勿念……大约小心寒暖,则可以无虑耳。” 4月初又去一封信,说是每天在喝一种可止咳的茶,似颇有疗效,咳嗽减轻了许多。5月7日的信中称:“早已复原,不过仍是忙……”
然而此后两个月,鲁迅一直没有给母亲写信,因为“自五月十六日起,突然发热,加以气喘,从此日见沈重,至月底,颇近危险,幸一二日后,即见转机,而发热终不退”。其间,鲁迅一直坚持的日记也被迫中断25天,直至7月1日才恢复。关于自己的近况鲁迅请三弟周建人代向母亲转告过,而当他7月6日亲笔给母亲写信时,“病已向愈,万请勿念为要”。这也是他此次能动笔后所写的第一封信。8月23日鲁迅写信告知母亲,病已又比先前好了许多,可一时仍离不开医生,本想到外地去疗养的计划暂时还不能实现。9月3日鲁迅在给母亲的回信中坦承“确是吐了几十口血”,却又轻描淡写地解释:“不过是痰中带血,不到一天,吃了医生开的药就止住了。”
9月22日的信,是鲁迅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男近日情形,比先前又好一点,脸上的样子,已经恢复了病前的状态了,但有时还要发低热,所以仍在注射。大约再过一星期,就停下来看一看。”在北平的家人正为鲁迅渐趋痊复而甚感欣慰,却未料10月19日凌晨他溘然长逝。
5月31日,美国友人史沫特莱特地请了一名肺科专家为鲁迅进行检查和诊断,专家认为其抵抗力实属罕见,而病情也确已危重。鲁迅曾经学医,对自身状况十分清楚,尤其是步入中年后一直疾病缠身,而他始终对母亲隐瞒着。1936年初春过后,鲁迅的身体已极其虚弱,体重竟不足40公斤。其实,鲁迅的抵抗力应与乐观的态度和坚韧的毅力密不可分,从其日记和书信中可以看出,他对病痛和死亡等闲视之,从未流露出半点悲观和绝望。
在致母亲的最后几封信中,关于病情,鲁迅并未全盘如实相告,而总是强调复原和好转。他反复这样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万请勿念”,希望母亲不要为他忧心忡忡。在这一封封简短的信件中,凝聚着鲁迅对母亲的拳拳孝心。这片赤子之情,至今犹感人至深。 成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