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趋势》作者: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中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大趋势》作者: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中心
2009年10月16日 12:3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国大趋势》推出德文版 作者奈斯比特与读者交流

  “中国模式”将改变世界

  约翰·奈斯比特在世界上的名气很大,特别是在中国。27年前,他的《大趋势》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世界;27年后,他的《中国大趋势》又让我们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德国当地时间10月14日,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夫妇来到法兰克福书展,出席新著《中国大趋势》德文版全球首发新闻发布会,并与中外读者、媒体交流互动。他们风趣幽默的语言,引得现场阵阵笑声。

  “中国为什么变化如此迅速,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在发布会上,奈斯比特谈起自己写作《中国大趋势》的由来。1998年,他的代表作《大趋势》引起了中国领导人江泽民同志的关注,江泽民同志还邀他进行私人会谈。他当时说:“大陆有个大故事,可惜讲得很糟。”江泽民同志沉思了一下说:“你为什么不来讲这个故事呢?”当时自认没做好准备的奈斯比特,直到10年后才开始讲这个中国的“大故事”。

  “我不是经济学家,不是哲学家,不是金融专家,没有任何成见,只对中国一个接一个新发生的事情感兴趣。人们以为我预言的都是未来,其实我只是把现状写下来,20年来我所写的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我所要分析的就是哪些事情会长久地影响社会。”奈斯比特说。

  奈斯比特第一次到中国是在1967年,在此后的42年里,他又访问过中国100多次。他说:“综观这40余年,中国为什么变化如此迅速,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2006年,他在天津财经大学成立了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为创作《中国大趋势》做准备。

  奈斯比特不懂中文,但这并不妨碍他研究中国。他找了28个中国大学生做助手,他们从中国100个城市的日报中搜寻新闻事件和故事,制成报摘并译成英文,供其阅读。另外,他还邀请3个中国研究者和自己夫人一道作为助手班子,研讨自己的读书笔记。他每天都精读《中国日报》,并称赞其新闻信息量大、丰富,观察与评论公正、客观。奈斯比特特别看重学生们整理的第一手资料,所有资料几乎都有详细批注,其中不乏敏锐而深刻的见解。

  他花了大量时间来了解中国,研究中国经济环境,聚焦中国宏观经济,并历时3年创作了《中国大趋势》。在这本书里,他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中国的崛起,并预言未来世界的中心将在中国。

  “我一定要告诉大家,中国是怎样的。”

  在互动环节中,奈斯比特提到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的一段话:“‘中国’的概念,一个是国别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

  奈斯比特说:“作为西方人,我们能看到中国经济上的起飞,但是对中国人精神层面变化的认知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的宗旨是抛开西方人的视角和态度,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待中国。正视中国的短处,但决不根据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评价中国。”他说,自己用一双不受污染的眼睛,发现了中国人倔犟而生生不息的根。

  他说:“我发现我的写作和所有西方媒体的报道是相反的,他们报道的是一个糟糕的中国,这不是我所了解的繁荣的、崛起的中国。所以,我一定要告诉大家,中国是怎样的。”他相信,《中国大趋势》不仅会影响中国人对中国的一贯看法,也会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评价和认识。

  “中国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与一些西方学者不同,奈斯比特对亚洲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在几年前与人合著的《亚洲大趋势》里,他预言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而在这本《中国大趋势》中,他更是对中国充满了信心,并认为“中国模式”将改变世界。他甚至大胆预言,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的中心。

  中国如何影响和改变世界?奈斯比特总结为:解放思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萌动、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等“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由此,他认为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这种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而其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

  奈斯比特认为,无论是中国的GDP、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还是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都体现了中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模式”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影响整个世界。他说:“中国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现在,奈斯比特最担心的是中国的教育问题。他说:“时至今日,教育体制却还是‘昨日’的。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今日’的、‘明日’的。”他希望中国能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本报特派记者 朱侠 王坤宁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