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善:这次入选的项目,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具有杰出性、代表性,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同时,我们在申报时,还充分考虑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予以特别的关注。
新京报:此前每次申报都是一个国家申报一个项目,为何此次可以申报这么多项目?
张庆善: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申报都是两年一次,每次一个国家只能申报一个项目。这次规则有了变化。
新京报:为什么呢?
张庆善:以前,申报完全提倡平等原则。但是,100万人口的国家与中国这样13亿人口的国家,其文化遗产资源是绝不一样的。所以,这次评审对申报项目没有数量的限制。
经过 材料申报截止前两天才递交
新京报:今年其他国家申报和通过的情况怎样?
张庆善: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申报的情况也就不一样。比如,日本有13项通过,韩国也有6项,其他国家多是1项或2项。
新京报:申报的项目全部通过,觉得意外吗?
张庆善:事先我们也没想到22项都能通过。
新京报:我们有哪些优势呢?
张庆善:我们的优势在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也在于这些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政府重视,社会参与的热情高,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新京报:申报过程曲折吗?
张庆善:很紧张、辛苦。
新京报:要经过哪些程序?
张庆善:从申报、评审、论证,到反复修改申报文本和申报片,要做大量工作。
新京报:有不少难忘的经历吧?
张庆善:在论证修改文本和申报片的阶段,我们集中20多天工作,一天到晚几乎是连轴转,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讨论。各地的同志和许多专家在一起,一天要开五六场讨论会,其中不少专家都是70多岁的老人。
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申报文本必须在2008年9月30日前上交。到了9月27日晚,我们还和文化部外联局、非遗司及许多专家一起,把所有申报材料从头到尾核查了一遍,就怕在细节上出问题,特别是翻译。
一直忙到9月28日早上,把材料装好直接送到首都国际机场,派专人送到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举措 国家将更多扶持保护“非遗”
新京报:对于这22个项目,今后国家会不会加大扶持力度?
张庆善:对于成功入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肯定会予以更多地关注。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遗产,国家有责任,各级政府有责任,遗产的持有者也有责任。
新京报:这次22项目申报成功有何意义?
张庆善:我觉得,这个意义怎么讲都不过分。
新京报:为何这样说?
张庆善:与其他文化遗产不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但是又跟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这次通过的妈祖信俗,全球有2.5亿人崇奉妈祖,尤其是在中国台湾等地区。两岸共同的信奉习俗,这是一种非常大的凝聚力量,是民族情感的认同,远远超过了简单的宣传口号。
新京报:目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张庆善:我认为,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其实还是认识问题。
新京报:为什么呢?
张庆善: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迫切性、重要性,真正懂得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怎样保护。
新京报:这个至关重要。
张庆善:对啊,我们要以文化的自觉性,认识到我们的历史性的责任。这样才能去更好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认识其重要性,还要懂得如何去保护,这两个方面都很关键。
新京报:对于非遗保护,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
张庆善:我们要积极推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类似的法律在日本和韩国,几十年前就有了。我们要抓紧,这也是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记者王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