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需要大师,同样也需要大奖。大师是旗帜,而大奖是光环,只有当旗帜与光环辉映的时候,中国文学才可强盛,才能实至名归。当下,似乎少有人可以顶起文学大师这项头衔。当代大师和大奖的缺席对中国文学存在怎样的影响?
昨晚,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彬彬和李建军,走进“楚天都市报校园文化行·屈原文学论坛走进校园”活动第三站,为南湖之畔的中南民族大学300余名大学生带去一场题为《大师与大奖:中国当代文学的梦想与现实》的思想盛宴。
本活动由省作协与本报联合主办,本场校园文化行活动由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与教务处承办。活动以访谈形式进行,担任主持人的是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副院长杨彬教授。同为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杨彬教授比较了解两位评论家的特点,开场前就提醒在场学生留意两人的犀利与尖锐。
访谈从这两天刚刚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谈起,两位评论家就轮番发出炸弹:“中国语言功夫最差的作家,写的作品在国外却非常畅销”……两位评论家语言犀利幽默,攻势一波强似一波,令在场大学生有时连呼过瘾,有时面面相觑。
提到德国作家赫塔·米勒的作品获得诺贝尔奖,但国内看不到她的作品时,王彬彬向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发难:这么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没有翻译到中国来,你们干什么去了?李建军在预言中国谁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也是语出惊人:应该是个非常差的作家写的非常差的作品获奖。
劲爆语录
张爱玲算是一个好作家,尽管有很大的缺陷,她的问题在于过于冷漠,作品中看不到丝毫的爱意。
——王彬彬谈张爱玲
如果你想让自己不快,想让自己郁闷,那么就来读《秦腔》。我所知道的一个人,把《秦腔》读了五次都没读完,一读就想睡觉。
——李建军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秦腔》
什么样的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充满了理想主义热情、人道主义精神、有很高艺术水准的作家,获奖的可能性很大。
——李建军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必备条件
语言不是一切,但如果不能进入语言欣赏的层面,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文学研究者。
——王彬彬谈文学作品语言的重要性
一些当代作家的语言经不起推敲,一些人的作品甚至语法不通、修辞拙劣。
——李建军谈当下文学作品
知识分子应有独立的人格、质疑的精神和批判的勇气。
——李建军谈学者和知识分子的区别
现场花絮
夜游校园感叹读书声
早到了半个多钟头,在中南民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杨彬的带领下,王彬彬与李建军二人在校园内参观了一番。静静的南湖、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令两位嘉宾沉醉不已。
学校图书馆走廊两旁的石头长凳上,坐满了捧书的学生,琅琅书声引得李建军十分好奇:“他们每天都是这样的吗?”杨彬回答:“是的,早上也有很多人在这里晨读。”“读书氛围真是浓厚啊!”李建军感叹道。
“ 学生都穿着民族服装吗?”嘉宾对民族大学的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杨彬介绍,现在全校学生来自全国55个民族,在学校穿民族服装的不多。“去年全校也是有 55个民族,今年学校在缺的这个少数民族地区招了生,想凑齐56个民族,但今年又有一个少数民族的学生毕业了,还是没凑齐。”她说。
谈文学评奖:不要迷信国外拿的奖
李建军是去年茅盾文学奖初评时的评委,“我很遗憾,我看好的几部作品,最终都没有获奖。最终获奖的部分作品,我到今天没有想明白,它为什么获奖。不过,如果你想让自己不快、郁闷,建议大家去读下这部获奖作品。”“现在部分中国作家热衷在国外拿奖,劝大家别当真。”王彬彬说,国外一个书店就可以组织这样的奖,这种纯粹商业的活动,评选出的奖项在国外不值一钱,但一些中国作家却把它拿到国内,大吹特吹,很能唬住一些人。“这些作家普遍自我感觉良好,就写出更多的作品来唬人。现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品,除了数量不缺,什么都缺。”
谈当代作家:最缺乏语言功夫
“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李建军说,但许多当代所谓的知名作家,最缺乏语言功夫。李建军还举了大量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把帽子戴正在头上、我用我的腿站了起来、我用嘴巴吹……“帽子不戴头上戴哪?站起来除了用腿还能用别的吗?不用嘴用鼻子吹吗?这些语言罗里啰嗦,根本经不住推敲。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有人这么比喻月亮:像一个被剥光了衣服走在街上的奸夫。原本在中国文学里圣洁高远的月亮形象,被比喻得这么肮脏龌龊,这是作家干的事吗?”
王彬彬也认为,有些现在在国外很红的中国作家,其实连优秀作家都算不上,“西方顶多是把这些作家的作品当成通俗小说来看,充满色情暴力。有时候,即便原文中没有,有的翻译者处于商业考虑,也可能会对之进行加工,增加一些内容,迎合当地人的口味。”
在王彬彬的眼里,一个好的作家,起码有两个标准:语言要好,思想深刻。“可惜我们现在文坛达到这两个要求的作家实在是太少了。”王彬彬叹息着预言,“根据目前作家群的精神面貌和文学界的现实,中国目前还很难出现伟大的作品,所以短期内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是不大现实的。”
谈大师:当代无文学大师
“现在‘大师’这个词用得太滥太滥了,有的人想塑造大师,有的人愿做被塑造的大师,使这个词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王彬彬认为当代中国暂时还没有文学大师。
李建军也觉得“大师”现在被异化了,“现在不少圣洁、神圣的东西被滥用后,如抹布一样被扔在地上不值一文,受人唾弃,‘大师’就是一例。”李建军把大师分为两类:一是技术性大师,一是人文大师。前者只要在某一方面具有过人的本领就行,人文大师则必须具备三点:人道情怀、批判精神和自由理念,“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这样的大师了。”
针对中国还会不会产生文学大师这个问题,王彬彬打起了太极,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表示“回答这个问题,理论上是要冒险的”。王彬彬认为,文学上的大师,是需要时间和历史来认定的,说不定现在就有个非常优秀的作家,只不过他写的作品没有进入评论家的视野,大家不熟悉,但几十年后,也许真能获诺贝尔文学奖,那时就成“大师”了。
互动问答
问: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世界的承认?
李建军:当年鲁迅曾建议最好不要给中国人诺贝尔文学奖,这样会增长中国人的自大。我认为这是理性的声音。诺贝尔文学奖是十几个人评出来的,就和我们的茅盾文学奖是一样的。作品获奖不过是增加了影响力。若是过度在意获奖,把获奖作为作品的衡量标准则是不对的。现在中国媒体对诺贝尔奖报道那么多也是有问题的。美国就并没有那么强调获奖,但美国获奖的人就很多,甚至超过获奖总数的一半。评价是他人的事,我们做好自己在做的就可以了。
问:您认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李建军:我认为这个时代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家。文学批评家需要有非常难得的天赋,文学批评家比作家还要少。在国外有少量的文学批评家,中国现代有鲁迅等人。批评家是无所忌惮的,有揭露假象的勇气和良知。
问:如何做好出版编辑?
王彬彬:做一个好的出版编辑首先基本功要好,起码语文基础好,他们要有胆识和能力把贾平凹写的错别字改过来。同时,文学鉴赏力好,有眼光有思想。不能别人要你编什么你就编什么,而要有意识的编书,想出好的策划。这样的工作除了天赋还要勤奋。
问:罗伟章的底层叙事小说里没有指明出路,是在回避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呢?
王彬彬:我认为这样的问题不成立,在书中没有指明出路在理论上不是文学问题。一个文学家是对生活有很多悖论一样的想法,有迷茫有困惑,他们是把这样的感情所产生的情景呈现,而不是像社会学家、哲学家一样联系社会实际,也不该要求小说家这样。
推荐书目 王彬彬荐书 现当代文学:鲁迅小说、沈从文小说选、汪曾祺小说选 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聊斋志异》 外国文学:《复活》、《卡拉玛卓夫兄弟》、《契诃夫小说选》 李建军荐书 现当代文学:《白鹿原》、《黑骏马》、《棋王》 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 外国文学:罗曼·罗兰的作品、《老人与海》、《静静的顿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