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月1日,是刘淑老人入党70年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现年已85岁的刘淑老人向记者讲起了她为了追随去朝鲜战场近两年的丈夫,在丹东市(当时叫安东市)亲眼所见美国空军轰炸朝鲜新义州的事实。
一场没有看成的电影
1950年,时任师长的刘淑丈夫江拥辉随着抗美援朝的大军渡过了鸭绿江,刘淑老人回忆说,自从丈夫走后,当时同在师部工作的刘淑整天度日如年,她说她惦记丈夫是第二位的,想上朝鲜前线才是她最大的愿望,因那时她与丈夫结婚八年了,还一直没有孩子,有孩子的军人还有的想去朝鲜战场,她一个利手利脚的人,丈夫又在朝鲜前线,所以自己能去朝鲜是她最大的愿望。
机会终于来了,她记得那是1952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棉衣刚刚脱下,部队将她们一大群女战士召集在一起,很多人都相互不认识,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当晚,她们就直奔丹东市。
在第二天早上,她们到了丹东市,刘淑说,当时第一次到丹东,早上看丹东市,觉得没有几栋楼房,大都是平房,很像是一个大屯子,上午简单休息一下后,开始吃中午饭,吃饭的时候,领队的首长告诉她们说:“什么时候过江还没有准信,只在此休息等着上级的命令。”原因是当时的鸭绿江大桥在一年多前就被美国飞机给炸毁了,过江要靠船的。
吃完午饭,就要放电影。看电影的地方在一个不大的工厂俱乐部里,听说要看电影,这些女兵们一个个乐得不行,相互打听着要放什么电影,可谁也说不出电影的名字。几百女兵早早地坐在了俱乐部里,在等待着电影开演,在电影开演前,还是部队的老一套,大家开始拉歌。“前排的,来一个。”“中排的,来一个。”大家虽然都不相识,但全穿着一样的军装,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以到一起就是一家人。
一阵拉歌之后,电影要开演了,俱乐部里一下子静了起来,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就在这时,只听得外面一阵轰隆隆的巨响,俱乐部的天棚都在不停往下掉石子和土块,大家几乎同时在喊:“不好,美国佬飞机轰到这来了。”“不要出去,听各连队的统一指挥。”大家坐在俱乐部里,谁也没有动,但外面飞机飞过的声音特别真切,就如同从俱乐部房顶飞过,不断传来的炸弹声也似乎就在耳边。
二十分钟后,飞机停止了轰炸,她们也走出了俱乐部,这时,她们看到的江对岸却是另外一个场面。
亲眼目睹了这次轰炸
刘淑讲,在飞机停止了轰炸后,她差不多是第一个从俱乐部里出来的,要看看外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参加过多次战争的她,对当时的环境没有一点惧怕,反而更担心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丈夫和那些志愿军战士,她来到俱乐部后山的山岗上。
朝鲜的新义州和我国的丹东市之间,隔江相望。一座鸭绿江大桥把两座城市联结起来。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联结这两座城市的鸭绿江大桥,是中朝两国之间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但此时,对面的新义州已是浓烟冲天,是新义州被炸。
刘淑老人回忆说,那天的具体日子已记不清了,印象中是下午三四点钟。第一次轰炸完之后,美国的飞机并没有停止,几乎是在传来空袭警报的同时,部署在鸭绿江两岸的高射炮火,便响成一片。只见美军的“油挑子”(当时对美军F-80,F-84型喷气式战斗轰炸机的通称,因为它的两个副油箱挂在翼尖而得名),排成一字长蛇阵,从鸭绿江口,紧贴鸭绿江面,沿我国一侧飞来。他们在距鸭绿江桥约几千米时开始爬高。随即依次右转弯,向新义州市俯冲投弹。投弹完毕的“油挑子”,右转弯后,沿鸭绿江东岸原路飞向鸭绿江口方向。
敌机投弹的区域,集中在新义州的市区,那里立即翻腾起浓烟烈火。敌人的后续梯队,一架接着一架地从鸭绿江口飞过来,又依次从我国一侧爬高,右转,向新义州俯冲投弹。由于来袭的敌机都是紧贴水面飞行,刘淑站在山包上,是以俯视的角度观察它们,可以清楚看到敌机的驾驶舱和宽大的翼面。
刘淑说,敌机空袭的过程,大约持续近10分钟,估计敌机不少于60架。眼看着这些“油挑子”像蝗虫一样,一批批飞来,又一批批飞走。作为一名志愿空军的战士,却只能无奈地站在那里,目睹敌机逞凶,目睹新义州的朝鲜人民受难,却不能加入这个战斗,心里如针扎一样难受。
从1952年开始,我军从空中开辟的“米格走廊”,它的南端止于平壤,北端就始于新义州。在“米格走廊”覆盖下的地面,在昼间、好天气情况下,美军的轰炸机、战斗轰炸机的空袭活动己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在这年夏季,美国空军就在我志愿空军的家门口,对新义州进行了一次有规模的轰炸。
我们的高射炮射程不够
“当那些敌机肆无忌惮地狂轰乱炸时,我只能在心里默默为高炮部队祈祷”,刘淑说。
“是我们的高射炮射程不够。”时任空军15师通信队无线区队任无线电定向员、两次随15师参加抗美援朝空战的王剑贞,针对这次空袭也回忆说。尽管敌机进入俯冲轰炸航线的最高高度绝不会超过1000米,但是,在整个空袭过程中,敌机的转弯点和俯冲轰炸的航线,选在我高炮阵地的死角,加上当时我们的高炮射程有限,很难击中敌机。一阵猛烈的炮火后,只有一架敌机负伤,拖着浓浓的黑烟,低空沿鸭绿江东岸,摇摇晃晃地向鸭绿江口飞去。在整个轰炸过程中,在轰炸结束后敌机一架一架飞向鸭绿江口方向时,一架米格飞机也没有出现。王剑贞说,当时,大东沟(现在东港市)机场、大孤山机场、大堡机场上都停有数十架米格飞机随时准备应战,就在当时刘淑身后往西,大约相距一里多地,是空联司机关,再往西几里的矿山,便是空联司司令员坐镇的指挥所。
大约在轰炸结束、敌机飞走以后,已记不清是过了几分钟,从浪头机场低空起飞了两架苏军的迷彩米格,掠过我在的四道沟上空,不知去向。据估计,是侦察敌情的。“敌人这次轰炸,针对什么目标,当时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敌人确切出动了多少架‘油挑子’,确切的轰炸时间。远远看去,大轰炸后的新义州,一片狼藉。大火燃烧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才被扑灭。从残垣断壁下升起的黑烟,持续了好几个昼夜。”刘淑说。
我们的米格为什么不出击?后来有两种解释:
第一,当时的三个系统的雷达,都被敌人“致盲”了。或许,敌人确保偷袭成功,对雷达使用了“致盲”武器:例如,投放金属箔片或是箔丝,那时,美军还有其他使我方雷达“致盲”的武器吗?到现在还没有资料透露。
第二,敌人在“油挑子”编队到达海上预定的航线后立即进入超低空飞行,从而躲过了我方雷达的观察。
事后,我方的空军指挥官们才被吓出一身冷汗,刘淑和王剑贞都说,假如,那天轰炸新义州的“油挑子”在接近鸭绿江口时,不是飞向新义州,而是直奔更近的浪头机场:中苏两个米格师的一百多架飞机,在美机轰炸后,将荡然无存,全军覆没。
如果美国空军依次类推,如法炮制,我们的大东沟机场、大孤山机场、大堡机场上的米格,将不会存在,美国空军这次出动的仅仅是“油挑子”,并未出动它的战略轰炸机群。但是,一条鸭绿江,成了美国空军轰炸机不可逾越的屏障:中国和美国没有开战,中国和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没有开战,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和战术轰炸机,都不能越过这条国界实施大规模轰炸。尽管美军的F-86时常过来骚扰和偷袭,但那毕竟是骚扰、偷袭,不是大规模的轰炸。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空军这次对新义州的轰炸,算不上一次大规模轰炸,大约连一次中等规模的轰炸都算不上。
鸭绿江大桥这样被炸毁 在讲完了亲眼目睹了新义州被炸的事件后,刘淑老人还讲起了鸭绿江大桥被炸的经过。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随后,各种物资、装备源源不断地通过鸭绿江大桥运往朝鲜前线。当时美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认为,鸭绿江大桥是中国军队和物资进入朝鲜的生命线,对他们危害很大,应立即炸掉。
为轰炸鸭绿江大桥,麦克阿瑟及其所属的空军部队作了精心准备,并集中了90架轰炸机,轰炸的时间定为美国华盛顿时间11月5日凌晨1点。飞机起飞前,麦克阿瑟考虑鸭绿江大桥涉及中朝两国,觉得还是应向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简称参联会)请示一下。美参联会认为此事关系重大,不敢做主,随即报告了国务院。国务卿艾奇逊当时正在出席一个会议,他看了报告后,立即向杜鲁门总统作了汇报。
艾奇逊说,国防部副部长罗维特告诉他,从战术上来看,这是不值得的。助理国务卿腊斯克也说,美国和英国有约在先,未和他们商量,不得采取涉及攻击鸭绿江中方一侧的任何行动。另外,此事还涉及苏联,苏联与北京存在互助同盟关系。杜鲁门询问国防部长马歇尔的意见,艾奇逊说:“马歇尔认为,除非发现中共军队在安东(丹东)集结,威胁我军的安全,否则轰炸是不明智的。”艾奇逊还向杜鲁门建议,在尚未获得中共局势的更多事实之前,这次轰炸不应进行。杜鲁门于是指示说:“你的判断是对的,轰炸暂时不要实施。”接着,美国参联会立即向麦克阿瑟下达了放弃轰炸的指示,这时离轰炸机起飞只差1小时20分。参联会还通知麦克阿瑟,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命令前,所有距离中国东北5英里以内的目标,都不能轰炸。
对美高层阻止轰炸鸭绿江大桥,麦克阿瑟气得暴跳如雷,大骂华盛顿政客不知前线部队官兵的难处、苦处,眼睁睁地看着一批批中国军队和物资通过鸭绿江大桥运到朝鲜。
由于杜鲁门政府与麦克阿瑟在轰炸鸭绿江大桥上的分歧越来越大,11月9日,美国家安全委员会专门召开会议,征求各方意见。与会的高官们都认为,轰炸鸭绿江大桥和中国东北的空军基地,有可能让苏联介入战争,一旦苏联介入,战争就可能扩大到东西方的每一个接触点,美国就有失败的危险。国防部长马歇尔说:“麦克阿瑟总以为将大桥炸断,就可以阻止中共军队进入朝鲜,这种想法太天真。”美国中央情报局长史密斯接着说:“据中情局人员从前线传回的信息,在15至30天之内,鸭绿江就要封冻,而且一冻就是数月,没有桥梁,中共军队和物资照样可以在江面上通行。”
但麦克阿瑟不死心,不断向华盛顿发电报游说。参联会架不住他的“纠缠”,开始仔细分析朝鲜战场局势,并请求杜鲁门同意轰炸大桥,但仍不准轰炸鸭绿江对岸的丹东和中国东北的空军基地。杜鲁门考虑再三同意了。得到命令的麦克阿瑟兴奋异常,从11月中旬起至12月11日,美军不断派飞机到中朝边境进行疯狂的轰炸,鸭绿江大桥最后被炸断。
鸭绿江大桥被炸,对中朝双方的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造成一定困难,但中朝两国克服千难万险,仍及时地将军用物资运到了前线。(孙学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