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让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
2009年10月10日 07:4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世界媒体峰会于昨天在北京召开。这次由新华通讯社、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俄塔社、共同社、英国广播公司、时代华纳-特纳广播集团和谷歌等9家媒体机构共同发起的媒体盛会,不仅首开世界所有重要传统媒体高层齐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之先河,而且适逢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构成巨大挑战和世界金融危机对媒体生存造成严重影响的特殊时点,自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毋庸讳言,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依托于互联网及3G移动平台而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正在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通讯社等传统媒体构成强有力的挑战。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传播的即时发布、实时滚动,在被视为新闻生命线的时效性上,甚至已经为广播、电视所不及,更遑论报纸、杂志等传统平面媒体。而新媒体所独具的“点对点”传播模式,更使每个人都具备了信息发布者的潜在资质。这种主动参与的传播模式,在改变传统媒体“点对面”传播模式的同时,更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以网站新闻频道及博客、微博、短信共同构成的传播平台上,人人都兼具信息发布者和信息分享者双重身份,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信息场”中,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商机,比较而言,传统媒体确实面临着深刻的挑战。骤然爆发的金融危机,则在这一危机中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陆续传出的美国《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读者》杂志申请破产保护或抵押资产的消息,严酷地为这场危机提供了实证。

  此次媒体峰会以“合作、应对、共赢、发展”为主题,明确地传达出传统媒体合作迎战的需求和决心。短短两天的会议,显然无法拿出应对挑战的具体措施,但可以预言的是,尽管与会者主要为传统媒体,但会议主题中的合作、应对,决不能仅限于传统媒体之间的合作和在此基础上对新媒体的应战,而是必须在更开阔的思路上,实现包括新媒体在内的相互合作、促进,进而促进整个媒体生态的进化。而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只能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重新寻找自身定位和发展机遇。就此而言,中外媒体概莫能外。这或许就是本次峰会能够吸引世界所有重要媒体高层与会的魅力所在。

  而在上述显在的会议主题之外,另一个潜在的主题更值得中国媒体高度关注。

  同样毋庸讳言的是,相对于中国经济等硬实力的快速提高,包括信息传播等软实力的相对疲弱,却成了中国进一步成长为世界强国的“短板”。中国在国际社会发出的声音,既缺少必要的媒介被更多的人听到,被人听到的声音也往往由于“语种”的错位而被误读或误解。针对这一欠缺,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着力加强对外传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着力打造“国际大社”、“国际大台”的努力,其核心的目的就是要加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音。但媒体传播中所称的“声音”,绝非以单纯加大音量而能实现,有效送达并被真正接收、接受才能称为真正的“声音”。

  享誉世界的《大趋势》一书的作者奈斯比特曾经对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说:“台湾是个小故事,但它讲得很好。大陆有个大故事可讲,可惜讲得很糟。”作为深谙传播学奥妙的畅销书作家,奈斯比特所言的“讲得很糟”,显然意指我们还没有学会用外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的精彩故事。而奈斯比特最终受江泽民主席之邀,完成了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帮助中国完成了一次用西方人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

  在这样的背景下观察,由新华社发起、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媒体峰会,便呈现出另外一层潜在的主旨,即在加强中外媒体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彼此对对方“语言”的了解和理解。在这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中国媒体既可以进一步学习西方的媒体语言,也可以促进西方媒体更好地读懂中国媒体的语言,进而听懂一个更完整、生动的中国故事。

  张天蔚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