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神”
国共两党公认的军事家
羊城晚报:刘元帅有“军神”的称呼,刚才听您讲了那么多,我们想,也许他的深厚学养对成就一代“军神”至关重要。
刘蒙:没错!我认为你说的非常对。很多人以为打仗就是一冲就完了,其实打仗不是这样的。打仗自古以来,就是“博弈”,“博弈”就是下棋,非常需要动脑筋的,是一种非常高超的艺术,外国人把《孙子兵法》翻译为《战争的艺术》(《Art of war》)。绝不是像人家想的“逞英雄”,一冲就胜了,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儿。
羊城晚报:刘元帅中西兼通,在将军里应该是绝无仅有了吧?
刘蒙:有一种说法就是,建国以前,国民党、共产党只承认两个半军事家,我父亲是一位,是国共两党都承认的。那个年代,蒋介石有蒋介石的说法,共产党有共产党的说法,不管哪方的说法,我父亲是公认的这么一个人。
字如其人
不光讲豪气更讲究妙算
羊城晚报:您喜欢书法,刘元帅也特别喜欢书法,毛主席、叶帅等也喜欢书法,为什么军事家都对书法特别有感情呢?
刘蒙:刚才讲了,书法家,最典型的有王羲之、颜鲁公、苏东坡等等这些人。他们的专业,恐怕都不是干这个的。这个反映出中国无论是书法艺术还是绘画艺术,除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外,它涵盖的意境性的东西是很多的,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特别多。对于军人来说,比方说很多的军事思想,我觉得跟书法有很多相通的东西,比如“奇正相生”,对应几种笔法变化,这是从《孙子兵法》里来的,都是相关的。
羊城晚报:书法里有句话叫“字如其人”,我们知道刘伯承元帅也是书法家,您能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一下刘元帅的书法和军事之间的关系?
刘蒙:我父亲的书法写得非常清秀。他开始是从楷书、从“王(羲之)”入手,从钟繇开始,他也写过“曹全碑”。他实际上是走了“王、赵(孟頫)”这么一个路子,应该是都遵循了“内抑”这么一个原则。实际上,他指挥作战不是光讲“豪气”,他更讲究妙算,是非常精细的,他一生作战都是非常精细的。早年他在国民党,他是辛亥革命出来的,在我军里面,辛亥革命出来的就是朱老总和我父亲两个人,一个老人跟我讲,父亲在国民党讲课,讲到《史记》时,他说,“李广善浪战”,程不识则很谨严,他说历史上可能李广的名气比程不识要大,但从作战上来讲,他更欣赏程不识,他没有失手的时候,程在每一个步骤里面都设防,都很周密,很严谨,所以他跟匈奴作战他没失手的时候。李广很厉害,能大胜,但也会大败(呵呵,笑),他是“浪战”,很奔放的一种作战风格。所以“字如其人”有时候是对的,他的个性、精神体现在他的书法里,这个是这么回事儿。
现代刘伯温
山脊上的伏击痛击日寇
羊城晚报:您本人也是将军,也是研究刘伯承元帅的专家,可否举一个例子,一个能够体现刘帅神机妙算取得胜利的例子?
刘蒙:我就讲神头岭战役吧。神头岭战役发生在抗战初期,在早期相持阶段,这是比较大的胜利。这个战役本身还是一个典型的“围点打援”的战役。当时司令部说选在神头岭附近,我父亲亲自带参谋去看地形。在神头岭看到,地图上标错了,本来预计日军在山谷里面走,现在成了在山脊上面走,山脊上很难伏击的。我父亲在观察了地形后就把参谋人员都集合起来,这些参谋说还好我们师长带我们来这里看地形,要不然我们部队来这里怎么办?我父亲说,还是在山脊上伏击。大家都很吃惊。他说,我看战场的时候看到一个古战场留下来的一个壕沟,壕沟就在公路不远的地方。他说虽然壕沟浅,但敌人根本不可能想到我们在山脊上伏击。山脊上伏击最大的好处是日本人所有的山炮、机枪都没机会发挥威力。只要我们在壕沟里隐蔽好了,突然发起攻击,那就是肉搏战,他的部队在行进中是没法展开的,所以这是最好的战机。最后就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把日本人的山炮、部队、卡车都给消灭了。之后,日本的报纸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神头岭战役是支那一流的游击战,指挥这场战役的是被中国人称为‘现代刘伯温’的刘伯承”。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