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军区、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文武之光———刘蒙、蔡昌平书法作品展”于9月30日至10月11日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刘蒙是刘伯承元帅的儿子,展览期间,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刘蒙。眼前的刘蒙,威武而儒雅,爽朗却内敛,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人说:颇有乃父遗风。
文武之光
“常胜将军”是晚清秀才
羊城晚报:这个展览,我们觉得题目非常棒,叫“文武之光”。
刘蒙:嗯,是的,他们动脑筋想的。
羊城晚报:“文武之光”这个题目应该怎么理解呢?
刘蒙:他们让我翻译成英文,我译成“对文的追求”和“军营的艺术”。“军营的艺术”,实际上,无论从中文的角度,还是英文的角度,我本身想的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文人有很多书法家,军人也有很多书法家,应该说都释放出了艺术的光芒。历史上最有名的王右军(王羲之),就是一名将军,颜真卿也是将军,颜鲁公嘛,他不仅是个将军,而且是个忠臣。
羊城晚报:据说“文武之光”是您起的,这跟您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有没有关系?
刘蒙:我父亲呢,应该说,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名将军,打过很多仗,当然,也说他是“常胜将军”。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个文人,他是晚清秀才,本人也很喜欢书法。不知道大家熟悉不熟悉,有一个叫赵熙的晚清的书法家,他是开县人,跟我们是老乡。赵熙的字写得很漂亮。他可能不算太有名,可是他的三个学生呢,应该说还是比较有名气的,一个是梁启超,一个是郭沫若,还有就是我父亲。我父亲还有一些跟老师的通信,我没有带过来。这些通信,看得出来他们师徒之间的情谊。我父亲很喜欢写字。当然我也是受父亲的影响,我很小就开始写字。
翻译家刘伯承
诸多军事词汇他首译
羊城晚报:我们都知道,刘伯承元帅是“儒将”,文化修养很高。
刘蒙:我父亲的外文也很好。他还是一个翻译家。很多很多,我们现在用的军事词汇都是他首翻过来的。可能你们不知道,“游击战”也是父亲翻译的。之前的那些翻译,因为不懂军事,就完全照外文直接翻过来,叫“黑猩猩战”。
羊城晚报:“游击战”已经是军事上用得最多的词汇了吧?
刘蒙:是。“黑猩猩战”这个翻译,中国人看着很别扭。后来,我父亲就想到,根据这个定义,这个“黑猩猩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高机动性的一种作战方法,那么就是“游”了;还有,就是这个战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突然的攻击,那么“击”呢就是表明突然攻击,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游击战”。另外,我父亲当时想,《史记》里的《李广传》有“李广善游击”的记载,这才把两个字借过来,把“黑猩猩战”改名叫“游击战”。
羊城晚报:除了“游击战”,还有哪些常用词汇是刘伯承元帅翻译的?
刘蒙:类似这样的词汇非常多,包括“干部”,也是他首译过来的,后来被日本人拿去了,我们再拿回来。他的意思是说,“不仅要干而且要‘部署’”,是处于领导地位的人,他用中文解释叫“干部”。当然还有我们军队用的“八大员”,从司令员到炊事员,也是父亲翻译的,他的意思是要体现官兵平等,所以都是“员”。我军的参谋系统也是他首
先建立起来的,在司令部工作的人员叫参谋,在政治部门工作的人员叫干事,在后勤部门工作的人员叫助理员。实际上,从外文的角度看,都是一个字,他根据不同的情况,把它区分开来。
羊城晚报:刘帅翻译的常用词汇究竟有多少?
刘蒙:我在军事学院搞历史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是比我高一辈的人,他后来找过我父亲的翻译作品,他告诉我他找到了190万字!我知道,弄杯茶,在空调屋子里,翻190万字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战争年代不一样,战争年代,是在马背上、油灯下翻译的啊。另外,应该说他的主要精力还是在作战上,不可能说我翻译起来就不去作战了,那是不可能的。还有,在战争年代,我相信丢失的翻译会很多。你想,怎么可能不丢呢,战争年代,成天转移。我父亲在战争年代,翻译了不知哪一个版本的《步兵作战条例》,翻了很多了,几乎快翻完了,最后骡子从山里掉了下去,他跟参谋长说太可惜了,几乎是最后完稿了。类似这样的事非常多。他本身是一个武将,也是一个文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