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文化贡献:国家形象的崭新建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建国大业》文化贡献:国家形象的崭新建构
2009年09月30日 09:11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家形象的崭新建构

  ——看《建国大业》有感

  一段时间以来,电影《建国大业》的策划、拍摄、制作、上映前后的宣传,似乎掀起了一场全民关注的文化热潮,形成了全民议论的娱乐焦点,已经在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占尽风情,赚足注意力。这部浓缩了1945年重庆谈判到1949年开国大典的波澜壮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史、云集了一百七十余位当红明星的影片《建国大业》,其票房商业性的成功和主流文化建设的成就,这种难得的名利双赢态势,都已成探囊之物,指日可待。

  多重因素铸就成功

  《建国大业》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它的选题创意极其成功,选题和最终的主题定位于如影片片头字幕所提示的:“谨以此片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六十周年”。由此,《建国大业》确立了厚重大气的主流基调和主流意识形态基础,极为有效地利用了国家资源和主旋律政治效应,利用了千载难逢的建国60周年这一历史机缘。

  而《建国大业》堪称“伟大”的成功创意在于邀请海量明星出演———一开始是考虑几个主演,最后则形成了全明星阵容。大量明星的集中出演符合电影的视觉文化本性,切合了大众追星的梦想。

  一代一代的优秀演员,都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审美愿望、文化理想的象征和寄托。千百万观众从他们身上获得了情感的寄托和心理的满足。正如路易斯·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中指出的,“这些伟大的有独创性的人(指明星)是文化的原型,他们的票房价值是他们成功地综合一个时代的抱负的标志。不少文化研究已经表明,明星形象包含着大众神话,也是丰富感情和复杂性的象征。”

  文化上的重要贡献

  全球文化传播时代,《建国大业》在文化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可能在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崭新建构上。

  所谓“国家形象”,是近年从国际政治学、传播学领域引入文化学乃至电影学的一个新名词,一般认为是指在一个文化交流传播愈益频繁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国际舆论和内部公众对国家各个方面(如历史文化、现实政治、经济实力、国家地位、伦理价值导向等等)的主观印象和总体评价,主要通过媒介和舆论传播与表达,是国家整体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一种重要体现。

  毫无疑问,如果形象表现适当,它对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对内则具有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具体就电影文化传播而言,按我的理解,“国家形象”系指国内外观众通过电影的观看而形成的对中国国家、文化整体的有关价值观、伦理观、审美理想、生命力、精神风貌、社会状况等的总体印象、总体评价。

  这一术语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引发电影研究界的热情是理所当然的。在相对封闭的、国际上不是通过电影来了解国家形象的年代,这个名词也许是一个缺少实际意义的假命题,但从八十年代中后期《黄土地》、《红高粱》等影片走向国际并引发国内关于它们是不是向西方电影节评委和观众“展示丑陋”并邀宠的争议开始,到今天中国电影越来越走向国际市场,在文化交流中愈益显得重要,海外观众通过银幕上的文化形象来认识中国的国家形象越来越普遍。

  据一个在美国普通民众中的调查显示,最为美国普通民众熟知的两个中国人,一个是李小龙,一个是成龙,而这显然都是因为承载他们银幕形象的电影传播的结果。美国《外交政策聚焦》2007年2月8日题为《功夫片的地缘政治学》的文章在评价华语大片《卧虎藏龙》的国际成功时写道,“《卧虎藏龙》在国际上的成功,催生了一个正在上升的中国形象,并提高了世人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因此,电影如何塑造和表现国家形象的问题成为一个迫切而重要的命题。

  树立了一根标杆

  我们的电影中,不乏表述中国现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性巨片,但这些影片的视角往往表面上是客观的,但导演的表现其实却是主观化,影片常以历史主人自居的全知叙述者的权威语调,宣告历史的进程、趋势,两党、两军对决的必然结果,胜负正邪主次判然分明。而《建国大业》完全没有那种威严的画外音(只是惜墨如金地用了一些字幕)。有些段落直接用历史纪录片,有的段落则更是有意营造纪录电影的效果。而影片表达的对历史失意者的那种宽和、体察、平和的大度心态,甚至是一种“大江东去”式的历史感悟,都毋宁说是历史的诗意吟咏和人文激情的涌动。

  《建国大业》在历史的宏观叙事中融入了个人命运的沧桑感和人性的悲凉与深度,在大刀阔斧的历史风云之余,别有一种历史沧桑感,从而表现出影片历史观的开放性和先进性。

  就此而言,《建国大业》树立了一根标杆。在以往的某些“大片”中,在文化价值取向上陷入一定程度的迷失和错乱,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华文化阴暗糟粕的部分,客观上呈现权力欲望、人性悖谬、伦理错乱等非主流、非普世的文化的背面。如以国家、天下之名对侠义精神的压抑、扭曲(《英雄》),残害个体身心的极端酷刑的奇观化展示(《夜宴》),权力欲望对人性、家庭人伦的扭曲(《满城尽带黄金甲》)……客观上在国际文化传播上呈现了一个不那么主流健康的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

  但《建国大业》呈现的国家形象,无疑是光明磊落、豪迈热情奔放而新鲜亮丽的,它充满生命活力、顺民心合民意顺历史大势,同时又虎虎有生气,爱民亲民又与民同乐。影片对内可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强化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对外则呈现了朝气蓬勃、和谐向上、顺应历史趋势、以人为本的精神风貌。无疑,这样健康明朗、阳光亲和的“国家形象”不是空洞、说教的,而是一定会有很好的文化传播效果的,因为它有国庆献礼的“主旋律”的坚实基础,全明星阵容的视觉奇效和商业优势,史诗性叙述的稳重厚实与飞扬的诗意和激情。

  陈旭光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