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者忆开国大典:三个动作步调一致,太神气——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老记者忆开国大典:三个动作步调一致,太神气
2009年09月29日 13:47 来源:每日新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前不久,82岁的李夫在一篇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每当清晨在公园草坪上悠然练拳健身时,每当坐在窗前沙发上看书,或在电脑屏幕前急速敲键录入写作时……我便油然而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一个中国人所独有的自豪感……”

  快到国庆节了,每到这个时候,在李老的心里,这种自豪感都会更加强烈。

  1949年 10月1日,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时刻,作为新华社天津分社和《天津日报》的记者,李夫身在现场,亲历了开国大典历史性的辉煌盛典。

  虽然60年过去了,但开国大典的每个瞬间还清晰地刻在李夫老人的记忆中,那份激动的心情也始终挥之不去。

  意外获得采访资格

  82岁的李夫仍然精神矍铄,满头白发,气质儒雅。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旧社会,从困难中走出来,在战争中成长,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呀……”转眼已经过去了60年,当年英姿勃发的青年李夫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但回想起开国大典的每个瞬间,82岁的李夫仍然很激动。老人想起了往事,说话间,竟几次落下了眼泪。

  1945年,18岁的李夫在北京做地下革命工作,19岁入党,主要的任务是组织学校的学生运动,在他的记忆中,还清晰地保留着和国民党抗争的片段。

  这些片断中有组织学生们参加讲演会,被国民党特务扔砖头,同学们受了伤却不退缩;有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大逮捕行动,在前门的车站住了一个晚上的经历,还有 1947年5月20日,著名的“五二0”运动中,李夫参加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大学生举行的反饥饿、反内战的大游行,学生们遭到国民党军警和特务的拦截与阻挠,与警察、特务发生严重冲突,从此引发了全国性的学生运动……

  1948年,李夫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回到天津被安排到报社工作,开始了新闻生涯。

  1949年,22岁的李夫是新华社天津分社、《天津日报》记者,负责政治、军事、文教等领域采访。

  “当时有一些外宾要从天津赴京参加典礼,其中主要包括9月30日抵达天津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和意大利代表。”李夫记得,10月1日中午,市领导陪同代表团成员乘火车专列赴京参加下午3点的典礼,李夫去采访这些代表团成员的时候,意外地被获准陪同一起去北京参加开国大典。

  亲历大典热泪盈眶

  到了北京,指挥车开道,李夫跟随着代表团穿过30万人的庆祝人群方队,站到了30万群众队伍的最前面——第一排,整个广场正中央的军乐队旁边,正对着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

  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天安门城楼上,红旗招展,国家领导人并排站在栏杆前;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鼓乐喧天,汇成欢乐的海洋。

  时间终于到了历史性的那一刻,下午3点,开国大典正式开始。毛主席那响彻云霄的声音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整个广场立刻沸腾起来,30万人都在尽情欢呼,那气氛感动得李夫掉下了眼泪……说到这儿,李夫的声音颤抖着,“那一刻,我自己好像已经不存在,完全融入革命的洪流之中了。”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时候,军乐队奏响了国歌,54门礼炮向天上齐放,象征着中华54个民族。轰隆隆28响的炮声,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领导着中国人民历经了28年艰苦的奋斗,迎来了人民的胜利。

  “三个动作步调一致,太神气了。”李老记起当时的细节仍很兴奋,“国旗手把旗角甩开的一瞬间,国歌声响了,第一响炮声也响,国旗升到顶的一瞬间,国歌声停止,最后一响炮声也停止了。”

  整个过程中,天安门广场呼声震天,“几乎所有人都掉眼泪了,那是一种复杂的心情,既兴奋又激动,新中国的成立太不容易了……”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