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 旷达背后是坚毅
-听研究专家讲述苏轼的为政、为文以及人生态度
-为官不为面子工程,而是为了地方的实际需要
-以愉悦的心情对待生活,从简朴的生活中发现诗意
-表面上看,苏轼很旷达,但骨子里有一种坚毅的品格
◎转折点◎
-苏轼44岁遭到逮捕时曾想到过自杀
-假设投水自尽,文学宝库中千篇文章就没了
苏东坡一生丰富多彩,在短短的两小时内,从何说起呢?我想先从东坡生平轨迹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说起。
公元1079年7月29日的夜里,太湖的南岸边停泊着一艘官船,船上押着一个朝廷重犯,一个44岁的中年汉子,他要被押往北宋当时的首都汴京——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河南开封,逮捕他的罪名是诽谤朝廷。中年汉子担心进入御史台监狱后,不仅会受到种种折磨和侮辱,还会连累到很多亲朋好友,突起一念:纵身跳入太湖,自寻短见,以后的一切罪就不用受了。面对生死抉择,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番痛苦思考后,终于转念,为什么呢?第一,官兵看管很严,根本就没有跳窗机会;第二,他想起了感情深厚、同朝为官的弟弟,兄弟俩相约在告老回乡后,一起过隐居田园生活,兄弟情深促使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假设那个夜晚,太湖那艘船上的中年汉子真的纵身一跳自杀了,那么我们看看这个事件会对我们中国文化史产生多大影响?
第一,我们文学史的宝库里面会失去很多的好作品,包括《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在内的1100篇文章就没有了;包括《荔枝叹》在内的1000多首诗没有了;包括《念奴娇·大江东去》在内的200首词就没有了;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那幅被后人评为“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就没有了;收藏在日本某一秘密私人收藏室里的一幅叫《枯木怪石图》的绘画珍品就没有了;保留在一本叫《苏沈良方》的医书上的500个珍贵的中医药方就没有了;西湖上面将会失去一条像长龙卧波一样的堤岸;遍布全球的中菜馆里将失去一道名菜,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东坡肉”就没有了。也就是说,假如那天晚上,那位中年人跳船,那么我们文化就会受到这么严重的损失。这个人我刚才说过,他一共活了66岁,那么44岁正好是他人生的2/3轨迹点,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个人的生命砍掉最后的1/3,它居然会对我们一个民族的文化史造成这么严重的影响,可见这个人,他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贡献有多么巨大!
这个人就是苏东坡。但是他当时叫苏轼,字子瞻,还不叫东坡,东坡是他两年后起的号。这个人在我们历史上起了这么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要追问的是,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如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和人生启示?
◎政治家◎
-批评新党变法太快,反对旧党全面废除新法
-不跟着风头转,凡事都从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角度去想
首先,东坡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在北宋后期那场绵延几十年的新旧党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绝不亚于司马光和王安石。说到东坡的政治家身份,我们要从他曾经受到的歪曲讲起。1974年初冬之际,我外出路过镇江金山寺。一进金山寺,吓一跳,迎面挂着一幅大标语,触目惊心,写着“彻底揭开反革命两面派——苏轼的画皮”。大家都看过电影《画皮》,知道《聊斋》的《画皮》,苏东坡有什么画皮要揭开呢?我看了大惑不解。里面还有一张大字报,批判苏东坡在新旧党争中,一会儿倒向这边,一会儿倒向那边,是两面派。
那么他们说的是什么事实呢?就是当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在朝廷里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的时候,苏东坡表示反对。东坡说你这个新法变得太快了,6年之中匆匆推出来10条,特别是其中有一条叫做免役法,他反对。等到王安石下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了,司马光大家都不陌生,就是那个会砸缸的小朋友,后来成为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史学家,编撰了《资治通鉴》,司马光是旧党领袖,东坡属于旧党,随着司马光东山再起,官复原职还升职,回到朝廷里去了。司马光以同样的热情和速度废除新法,将王安石实施的新法全部推翻,恢复旧法,东坡又反对,说有的新法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已经执行多年,现在又一下子全变回去,朝令夕改,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经受不起这样的震荡。我当时就想了,这样一位政治家,不跟着风头转,凡事都从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角度去想,不是最有风骨,最值得敬仰的政治家吗?
东坡聪明过人,他完全了解当时的形势,王安石竭力推进新法时,拥护新法的人提拔得很快,当司马光东山再起时,拥护旧法又可以很快地升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所以东坡在新旧党之争中,屡次遭到排挤,先后有十三年半的时间是在地方上做官。北宋的地方官调动非常频繁,最多一任做三年。他所到之处,哪怕做官时间不长,在当地都留下好名声,老百姓都非常怀念他,以东坡命名当地的一些建筑,如东坡楼、东坡寺、东坡亭等等,很多。
◎在徐州◎
-身先抗洪,感动无权调拨的禁军前来帮忙
-东坡派人到处寻煤矿,解决了柴火紧张的问题
第一个例子,他在江苏徐州做知州的时候,宋代知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长。东坡到徐州不久,就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黄河泛滥,洪水很快淹到了徐州城下,水的最高端跟城墙的顶端相差不到一尺,只差几寸就漫过去了,而徐州城里面的平地比外面的水面要低一丈八尺,水一旦漫过去,全城就全淹了。作为知州的东坡,真是劳心焦思,想了很多办法,指挥城内的军民连夜加固城墙,又怕城墙挡不住,就在城墙里面再做一道土堤,把以前的船都系在城墙外面,防止水直接冲进城墙,日日夜夜都在城墙上面奔走,搭了一个草棚住在城墙上不回家,半个月以后,洪水仍没退,然而城内抗洪人力不够了。当时徐州城里驻扎着一支军队,大家读《水浒传》的时候可能注意到,北宋军队分两种:一种叫禁军,一种叫厢军,禁军是国家正规军,只有皇帝才能调动,其他任何人不能调动,厢军则是地方上负责治安的部队,抓小偷、强盗什么的。因为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徐州驻扎着一支禁军。抗洪人力不足,仓促之间来不及请皇帝下令调动,东坡就亲自走到禁军军营中对他们说,你们虽然是禁军,但是今天无论如何要请你们出来帮地方上抗洪。禁军首领看到,这个在城墙上抗洪的地方长官,满身泥浆,头发蓬乱,憔悴不堪,非常疲惫的样子。他们感动了:地方长官如此辛苦,不顾个人安危,作为国家养的军队,虽然朝廷还没有命令,我们也开动。于是他们就自作主张帮助苏东坡抗洪,军民一致,徐州城终于抗住了洪水,两个多月以后,洪水退了。
第二年苏东坡就在徐州城外修理抗洪工程,虽然他很清楚黄河泛滥周期差不多四五十年,他任期内绝不会有第二次洪水了,但是为了防止以后的洪水,就在城外大力修堤坝。东坡在徐州还有一些贡献,比如说徐州的煤矿,他发现徐州柴火紧张,到了冬天,当地老百姓用来烤火、煮饭的柴火不够,但当时还不知道哪里有煤矿,东坡就派人到处去找,在他任内终于找到了煤矿,所以东坡对徐州百姓是有大功绩的。
◎在杭州◎
-兴修水利,保住唯一的淡水源
-水利工程是根据地方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为好看和政绩
我们再看第二个例子,东坡生平两度到杭州做官。大家都知道东坡有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东坡这么喜爱西湖,喜欢杭州,他为杭州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西湖有一条苏堤,那么苏堤又是怎么来的呢?东坡到杭州后,发现杭州最严重的问题是水利。当时的杭州,除了西湖以外没有其他淡水源,钱塘江虽然是淡水,但是海潮倒灌得很厉害,海潮一上来,变得像海水一样苦,所以杭州的唯一淡水源就是西湖。但当东坡第二次到西湖时,他发现湖面已经有1/3被水草塞满了,当地人叫它为“葑”,当地老百姓对东坡说,再过二三十年,这种葑草会把整个湖面淹塞掉,作为淡水源的西湖也就不存在了。东坡就下决心要兴修水利,整治西湖,整治的主要措施就是把水草连根铲除,把淤泥都给挖出来。他算了一下,挖出的水草淤泥会有25万立方丈,这东西堆到哪里去好呢?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个主意,变废为宝,用这些水草淤泥在湖中修一条堤岸。西湖东西方向有一条白堤,是唐代留下来的,但是南北方向没有堤,且南北有十几里路,绕湖一周比较难行。同时为了保证湖水流动,长堤上修了六座桥,桥下的水可以自由流动。长堤修成后老百姓非常高兴,给它起名为“苏公堤”,后来简称为“苏堤”。
苏堤修好了,水草也除掉了,水质清澈,但东坡担心水草来年又长起来怎么办?老百姓就跟他建议,说我们浙江的老百姓都喜欢种菱角,下种时,一定要把水中的杂草全部除掉才行,否则的话,菱角刚长起来,杂草也长起来了,菱角就收不到了,所以你只要把湖边上的水面租给农民种菱角,这个草就不会长起来了。东坡听了很高兴,就立下规矩,把西湖沿岸的水面以很低的租金,租给当地贫苦农民种菱角。
东坡又考虑到,如果农民种菱角觉得收成好,就扩展种植水面怎么办?所以他又规定,种菱角的湖面只能在湖边上那一块。怎么确定这个界限呢?就用石头建了宝塔竖在那里,这就是一个界标,靠岸可以种,里面不能种。小宝塔现在还留下三座,这就是三潭映月,去过西湖的朋友都会看到。
所以东坡不仅仅是写诗来歌咏西湖,他也是用他的工程来保证西湖的一池碧水。除此之外,东坡还在杭州开挖运河,运河跟钱塘江相通,通到西湖,但是运河上没有闸门,潮水倒灌,整个钱塘水会直冲到西湖,东坡就安装了闸门,涨潮时闸门关上,退潮后把闸门打开,让它相通,等等。他在杭州总共不到两年时间,马不停蹄地兴修水利,所以他为杭州百姓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东坡喜欢兴修工程,但是他所主持的工程,和我们今天某些地方长官的面子工程完全不一样,不是为了好看和政绩,是为了地方的实际需要。东坡就是这么一位“爱民如子”好地方官,真正是“父母官”。作为政治家的东坡,得到很多地方百姓的衷心爱戴,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