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三千年,金沙遗址一醒惊天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沉睡三千年,金沙遗址一醒惊天下
2009年09月29日 00: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成都九月二十八日电 题:沉睡三千年,金沙遗址一醒惊天下

  作者 霍潺 王萌

  共和国成立前谈起成都,人们浮现在脑海中的三张名片一直是:大熊猫、都江堰、武侯祠。六十年后,位于中国西部的“第四城”又添了一张颇具份量的城市名片:金沙遗址。

  “中原有霸气,杀气,但金沙,却有着一种更神秘、飘逸、开放、饱满的气度,这不就是咱们成都现在的气质吗!”至今,金沙遗址出土后的第一任解说员胡晓蓉已“口”述金沙四千余场次,金沙遗址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和胡晓蓉一样,把金沙遗址作为生命来守卫的还有王毅。这个现任金沙博物馆馆长的男人,一直把三千年前古蜀遗址的重见阳光当成生命中最闪亮的奇迹。

  二00一年二月八日,王毅时任成都市考古队队长、考古研究所所长。当时,正在绵阳开会的他突然接到电话,来自原苏坡乡村民报告:当地发现白生生的玉片!“听到时第一感觉就是不敢相信。”王毅说。但随着三千年古蜀遗址重见阳光,成吨的象牙、成千的金器、精致的青铜、无数的玉器出土,不仅破解了广汉三星堆这个古蜀王朝的都邑突然消亡后去向何处的谜团,还为成都文化找到历史源头。

  著名的《科学》杂志近日刊发了一篇名为《中国给予考古超常关注》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这样描述金沙遗址:“考古学家说,在中国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里,这样一个文明遗址保护的成功范例是迫切需要的。”说金沙遗址的成功开发、保护,是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推进与古文明保护方面提供的范例也不为过。“成都市花费了不到一亿美元,就将历史提前了一千年。”王毅告诉记者,在中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像金沙一样的古文明遗址被保留了下来。

  如今,在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已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并搭乘“神六”飞船遨游太空达一百一十五小时;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和游客接待中心五部分组成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刷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单项投入博物馆建设规模最大纪录;伴随着金沙神秘的古蜀王国陆续开启“大门”,千古谜团将一一打开;随着中国这个东方巨人迈开大步奋力向前,金沙遗址上已形成一个巨大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做大做强的背后,寄托着勤劳、勇敢的川人追逐美好未来的梦想。

  “在几千年岁月里,到底发生过什么……”一部绚丽的歌剧将一本厚重的史书、一段美丽的爱情呈现在世人面前。以“金沙”文化为背景的歌剧《金沙》如今已享誉全国;以太阳崇拜为主题的金沙“太阳节”在二00九年农历春节期间成为市民和旅行者的“新宠”;金沙遗址周边的土地,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农村”,房地产商早已聚焦这块宝地,民众则称此地“上风上水”,纷纷选择此地定居。

  适值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之际,金沙遗址再传惊喜。天文专家在对金沙遗址祭祀区九个柱洞进行现场勘测后,发现九个桩坑规则性连线与地球北极方向成二十二至二十五度,均值二十三点五度,同与黄赤交角。专家们据此提出了一个颇有新意的猜测,古蜀先民早在三千年前,就能够根据太阳的走向判断季节更替,进行相应的祭祀活动。

  “金沙为何没有文字?”“金从何来?”“金沙名称源于何时?”“金沙王朝为什么没有城墙?”“青铜重器在哪儿,上层贵族墓地在哪儿?”目前,金沙遗址的发掘还不到十分之一,就已震惊世界。随着新中国的飞速发展,金沙遗址的神秘面纱将一点一点被揭开,古蜀先民的智慧将世代得到传承,并被发扬光大。(完)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