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安平县亲人追忆李银桥:亲人多过着普通生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家乡安平县亲人追忆李银桥:亲人多过着普通生活
2009年09月28日 09:00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李银桥与毛泽东的合影(资料片)
2006年9月9日,李银桥在毛主席纪念堂(资料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生前曾多次回到家乡安平县南王庄镇东河疃村

  □坚持原则不谋私利,老家亲属大多过着普通农家生活

  □回老家肩负特殊使命,把基层真实情况汇报毛主席

  □遗体告别仪式今日上午10时在八宝山公墓举行

  大半生伴随着共和国创始人毛泽东南征北战,15年与毛泽东形影不离,堪称伟人身边的“贴身侍卫”,也亲眼见证了共和国从创立到辉煌的60年。9月22日7时15分,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在度过82岁生日后不久,于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不幸辞世。据悉,李银桥遗体告别仪式今日上午10时在八宝山公墓举行,家乡安平县党委政府将派代表参加仪式,家乡亲人也将一同前往。

  -记者走访李银桥家乡

  李银桥,毛主席的卫士长,15年间与毛主席形影不离,情同父子,被认为是最了解毛泽东、最有资格评价毛泽东的人之一。毛泽东生前曾对他说:“银桥,我和我家里的事瞒天瞒地瞒不了你。”

  这些年,通过《走下神坛的毛泽东》、《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等书,人们对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作为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毛泽东的“身边人”,李银桥也渐渐为人们所记住、所牵挂。

  但是,在所有关于李银桥的资料中,关于他的家乡和他回家乡的情况却鲜有提及。

  全国解放以后,直至暮年李银桥患脑血栓之前,他曾经数次回到他的家乡——安平县南王庄镇东河疃村。

  而他的家乡也没有忘记他。国庆60周年前夕,由河北省委组织部、衡水市委组织部、安平县委组织部联合摄制的党员电教片《在毛泽东身边的日子》正式开拍。可惜电教片还没有摄制完成,李银桥却不幸辞世,留下一片遗憾。

  -弟弟和大嫂仍然健在,亲人多过着普通生活

  出安平县城西南方向20多公里,就来到了李银桥的老家东河疃村,这是个3000多人的大村子,由原来的三个村子合并而成,李银桥便出生在其中的细雨村。

  记者了解到,李银桥共有兄弟姐妹四人,目前,李银桥的大哥李振榜和妹妹李称心早已去世,兄弟姐妹中仅剩下了最小的弟弟李正乱。

  24日下午,在东河疃村,记者见到了李银桥的弟弟李正乱和李银桥的大嫂靳荣贵。

  现年73岁的李正乱正躺在床上养伤——前些日子下大雨,村子里泥泞难走,他骑车时不小心摔断了胯骨。

  李正乱告诉记者,1938年,李银桥11岁就离开了家乡,跟随贺龙的部队参加革命,当时李正乱才刚刚出生。此后李银桥随部队南征北战,又为党中央领导人做卫士多年,基本上同家人失去联系,李正乱对哥哥所知无多。再后来李银桥回家时,李正乱已经长大成人。

  而李银桥的大嫂靳荣贵,在李银桥离家参加革命时,她还没有嫁过来。

  记者在东河疃村了解到,李银桥兄弟姐妹的后代已达五六十人之多。这样一个大家族,并没有因李银桥的特殊身份而显贵,大多过着普通的农家生活。

  李正乱说,老哥哥在北京毛主席身边,身份、地位都高,但老家有什么事儿都不愿意向他提起,主要是怕他为难。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孩子李汉卫在县里一家国营板厂当临时工,希望能走走李银桥的门路,转成“吃商品粮的”,可就是这么点儿要求,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记者来见靳荣贵老人的时候,看到老人的儿子李盼卫正在院子里收拾花生。李盼卫说,他年轻的时候在北京当兵,以叔叔李银桥的地位、身份,给他安排个好的归宿应该不难,但他知道叔叔是毛主席身边的人,原则性很强,就没有提过这事,后来服从国家安排,复员回家,继续务农。

  李盼卫说,他对叔叔是理解的,前几年他还到北京叔叔家去过,带去了家乡的红薯、小米、花生、香油,并伺候了叔叔一阵子。

  1962年,李银桥夫妇离开毛泽东身边,到天津工作的时候,毛泽东嘱咐道:“你们走了以后,到地方上去要谦虚,不要骄傲,夹着尾巴做人”。

  李银桥记住了毛主席的教导,并且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对他的亲人也毫不例外。

  -有着深深的家乡情结

  李银桥对家乡不谋私利,坚持原则,但他对家乡亲人是有感情的。

  李银桥的大嫂靳荣贵老人今年80岁了,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在靳荣贵老人的回忆中,全国解放以后,李银桥数次回过家乡,后来退休了以后,还常回家看看。

  靳荣贵老人至今记得李银桥第一次回家乡的情景,那是解放后的一年,李银桥、韩桂馨夫妇从北京坐火车到定州,然后雇了一辆板车回到家中,“当时公公婆婆还在世,一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都非常高兴”。到李银桥第二次回家乡的时候,交通条件已有所改善,可以坐火车到更近的辛集了。

  李银桥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李家的老宅子,在一次日军的扫荡中被烧了。解放后李银桥回到家乡,往往投奔大哥大嫂。

  “银桥一家经常回来,回来就跟着我,我给他们包饺子吃。”靳荣贵老人回忆说,“记得卓韦(李银桥的儿子)还在老家呆过一段时间呢”。

  在东河疃村人的印象里,李银桥回老家就有些不寻常的意味:“毕竟是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人,浑身有股子精气神儿,到各家转转,问问生活,聊聊家长里短,热情得很”,“记得腰里还挎着盒子枪呢!”

  靳荣贵老人说,李银桥一生多次回过家乡,退休以后还经常回来,直到近些年患上脑血栓,才不怎么回来了。

  也许,在李银桥的内心深处,有着深深的家乡情结,人在外面,却眷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记挂着家乡的每一位亲人。

  -成就“5亿农民的方向”

  李银桥回老家,一方面是牵挂家乡,另一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

  李银桥后来回忆在毛泽东身边的日子时说,当时毛主席经常担心下面汇报的情况不实,使他掌握不了农村最真实的情况,大的国家政策制定出来,效果到底怎么样,他往往心里没底。这样,毛主席就交代身边的卫士们,利用探亲休假的机会到农村里看看,回来后写成调查报告,把最真实的情况告诉他。

  李银桥回家乡,往往也带着这样的任务。而李银桥为家乡所做的最广为人知的一件事,就是著名的“5亿农民的方向”。

  1954年秋,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展开,南王庄村(离李银桥老家东河疃村不远)由9户农民率先成立了合作社,其中6户由于富农、中农出身的农民认为和贫农一起办社吃亏,不久退出,最后只剩下王玉坤、王小其、王小庞三户贫农,人称“老三户”。“老三户”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依靠组织的力量实现了增产增收。

  当年,李银桥回家乡探亲时,听说了这件事,将这一举动写进了回乡调查报告中,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赞扬三户贫农:“所表示的方向就是全国5亿农民的方向”。1956年1月30日至2月7日,三户贫农之一王玉坤作为农民委员参加了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并于2月1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安平县南王庄村,也成为当时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如今,南王庄村建起了展览馆,“五亿农民的方向”成为展览馆最重大的主题,而南王庄村,也在当年老模范王玉坤的儿子——“上校村官”王晓勋的带领下,继续走在康庄大道上。

  -妻子老家也是安平县

  李银桥的妻子韩桂馨,老家是安平县北苏村人。说起李银桥夫妇的结合,还是毛主席做的媒。

  据李银桥的妻子韩桂馨回忆,两人是在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认识的,当时李银桥是毛主席的卫士,而韩桂馨负责照顾主席家的小孩。两人经毛主席撮合,于1948年冬天在香山结婚。两人跟随着毛主席一直到1962年。此后,李银桥被毛主席派到天津市公安局任副处长,1979年,李银桥被调回北京到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当副局长。3年后,调入公安部工作,直至退休。

  李银桥去世后,年事已高的韩桂馨非常悲痛。

  记者了解到,李银桥老家的亲人是在22日下午知道李银桥去世的消息的。他们将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

  本报驻衡水记者 孟宪峰 文/图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