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继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国家战略”再次确定一个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路径。
即便没有金融危机,当今中国面对文化产业这一带有前瞻性的命题,也到了必须给出态度的时候。当国产大片比拼好莱坞已成定局,动漫产业还无法创造出真正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中国的大量创意产业领域已开始涌入外国资本,自身的产业发展步伐落后于国际资本的追逐。文化产业的现状,决定了社会文化的价值中枢正在逐渐迷离,并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有不同寻常的特殊性。作为一种软实力手段,要振兴文化产业,至少有两个前提条件值得认真思考。
一是文化产业有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意、生产和市场投放氛围。纵观中国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在文化多样性得到充分鼓励的年代,文化产品的创造力往往无穷无尽。而今天,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正是绝佳的历史时刻。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否以尊重市场规律作为基本前提。当然,文化产业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商品或者消费品,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传承方式,它本身有非常明确的导向性。但是,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部分,它本身的兴衰成败,自然要通过市场规律来解决。
文化产品的市场规律,就是公众能够喜闻乐见,传递他们内心的声音、满足他们的文化需要。中国的公众对于文化产业的需求,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要尊重市场规律,更要回归到“双百方针”的宽容与创新中去。
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是文化资源“大国”是否能够成为文化产业“强国”,这二者之间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世界上许多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就此壮大。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既能够为一个民族的思想发展创造附加值,同时又可以直接作用于其他产业。
比如扩大旅游市场需要有创意的旅游产业设计、品牌推广;消费品的发展要摆脱廉价劳动密集型,也需要新的设计;民众在业余体味文化生活的丰富,也需要新的节目形态。文化产业的壮大,能够对内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外树立民族文化的形象。说到底一句话,提升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先进文化产业的形成,成熟文化市场的培养,需要多元化的声音和平台。我们注意到,在此次《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产业实体、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文化与科技融合、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等,成为六个亮点和改革的重点。这些改革手段的完善,将对中国的文化产业振兴产生重大影响。
将文化产业振兴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发展模式之一,只是在当前历史环境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条件,为推动改革的深化创造新的思想和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份振兴规划绝不应该只盖上2009年的“邮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