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海底400多年的精美文物将揭开神秘面纱,向世人展现其亮丽风采。经国家文物局同意,2007年5月25日在汕头市南澳县东南三点金海域发现的“南海Ⅱ号”古沉船被更名为“南澳Ⅰ号”,并于昨日上午10时启动水下考古抢救发掘。
这是全国文物界为之瞩目的南海海域又一重大考古项目,预计沉船上有青花瓷器万件以上。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交通部救捞局副局长丁平生等出席启动仪式。
明代沉船藏宝逾万件
2007年5月,汕头市南澳县公安边防大队云澳边防派出所民警在汕头南澳县乌屿与半潮礁(俗称“三点金”)之间的海域发现了一艘明代古沉船。沉船长约17至18米。据介绍,目前已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000件。
从水下考古调查情况看,该沉船上保存有大量青花瓷器,总数估计万件以上。主要包括绘有人物、花卉、动物图案的青花大盘、碗、罐、碟、盆、钵、器盖、杯、瓶、粉盒等等。数量最大的青花大盘直径多在30厘米左右,内壁绘瑞兽麒麟、富贵牡丹、仕女、书生以及花草等。不少器物的底部可见底款,包括“福”、“禄”、“富贵佳器”、“玉”等款,部分器物底部有“大明年造”款。通过器物形态、纹饰和器物底款识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考察,初步断定该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年间,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由于其文物价值可媲美阳江海域宋代古沉船“南海Ⅰ号”,因此该沉船被定名为“南海Ⅱ号”。
最近,根据当地政府和公众的意见,采用命名与发现地域更贴近的原则,并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将此古沉船“南海Ⅱ号”更名为“南澳Ⅰ号”。
引人关注的是,目前从“南澳I号”上打捞上来的物品,年代竟横跨宋元明。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向记者介绍,这种现象在我国水下文化遗产考古发掘非常罕见,我国以前水下考古的几次重大发现,如新罗古船、绥中古船、蓬莱古船、以及南海Ⅰ号等,古船上的遗产基本上都是集中于一个朝代,因而,“南澳Ⅰ号”的发掘,将对当时海上交通运输、经济商业贸易活动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从“南海Ⅰ号”,到如今“南澳Ⅰ号”的水下打捞,一次次重大的考古发掘,将强化广东作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重镇的地位,也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地方水下考古发掘的进展。据介绍,目前,国家文物局等有关单位正联合组织专业单位编制《“十二五”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统筹考虑南海水下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等。
打捞方式不同于“南海Ⅰ号”
“南澳Ⅰ号”发现后,省委省政府和汕头市、南澳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拨出专款,使此次水下考古抢救发掘工作得以启动。在2007年5月“南澳Ⅰ号”发现至今的2年多时间里,公安边防、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海事、海洋、渔政、气象等部门,积极履行职责,确保“南澳I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顺利实施。记者在云澳边防派出所了解到,自2007年5月25日至今856天时间里,该所出动公安边防摩托艇11750次,发现可疑船只90艘,驱赶不明作业船只2180艘。
根据“南澳Ⅰ号”沉船的特点和环境状况,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打捞方案,本次考古工作采用了不同于“南海Ⅰ号”的作业方式。因“南澳Ⅰ号”沉船海域是沙质水底,能见度高,本次打捞方案将采用传统的水下考古方式。首先在船体上部及船体附近区域布设水下探方,然后按照水下考古作业流程逐层进行考古清理、测绘、摄影和文物提取工作,预计整个考古发掘工作将持续到今年的12月中旬。至于沉船,则视天气及水下情况再定打捞方案。此次打捞将控制在三个月内完成。发掘结束后,编写和发表考古发掘报告,今后的文物保护可分多个课题分别进行研究及保护报告的编写。
-链接
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
汕头市南澳岛地处闽、粤、台三省海面交叉点,辽阔的海域是东亚古航线的重要通道,海上交通十分方便,向北航行可到日本、朝鲜各国,向东可抵达菲律宾群岛,向南越过南海,直达爪哇、印度尼西亚等南洋各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南澳海域不单为国人南船北上或北船南下必经之中转站,更为外国船舶来华于粤海入闽海,或闽海入粤海之门户,“为诸夷贡道所必经”。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
南澳在明朝有“海上互市之地”之美誉。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南澳Ⅰ号”的发现证明了汕头南澳海域在明代已是中外舶商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或叫陶瓷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是国际贸易货物的转运、集散中继站与必经之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