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60年大庆的热烈气氛,今年的中秋节也不甘落后,翩然而至。早在一个月前,月饼大战就已硝烟四起。与往年明显不同的是,知名厂家的月饼不断地宣传造势,无名厂家则悄然退居幕后,少有问津。
大家年年中秋吃月饼,平时却没见几个人吃。是买不起吗?是没有厂家做吗?我们知道,都不是。古时候不说,单说现在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月饼。而如今的生活水平,也很少有人平时吃不起月饼的。那为什么只是在中秋时节吃月饼呢?因为中秋这天是我们民族的节日,在这个时候吃月饼是我们庆祝这个节日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它是一种文化,是中华几千年来形成的古老文化习俗,它的意义不在吃,而在于一种文化氛围的形成、文化意识的传播。
既然吃月饼吃的不是月饼,而是一种文化,那就应该做足了它才是,无论从它的内涵还是外表以及外延的形式和意义。因为民族文化需要保护、需要发扬光大、需要传承。看看人家韩国,一个端午就被搞得轰轰烈烈。还有日本就不说了。而我们有那么多的民族传统节日,为什么不努力地去做做文章呢?再说就我们如今的财力物力来说无论是商家还是政府部门都是有能力做好这件事的。关键是各方面的意识,是有没有人来重视这件事。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现如今,我们的政府已开始重视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软实力了,把我们民族特有的几个节日定为假日就是一个明显的体现。这就为各方面打造这些民族节日、宣传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然而,月饼文化似乎却没有在这么好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它应有的魅力。
翻看近两个月来的月饼大战的内容,可以发现,月饼商家还是很努力地搞噱头的:什么月饼馅料啦,什么月饼包装啦,甚至外国商家都拿洋月饼来挤占中国的市场来了。但看来看去,都无非是在“馅”和“皮”上下功夫,很少有从外延的文化包装上去做什么的。
想到我们的古人是多么重视月饼文化,今人难免汗颜。古人首先把它作为一个象征,将月饼定为中秋时吃的一个特定的食物,而且把它作为送亲访友加强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交流的一种礼物、信物,赋予了它美好的意义,又把它和月亮联系起来,作为一种亲人之间、情侣之间相互思念的象征,一种给了一种情怀也好,愁怀也罢,予以寄托的实物载体。吃月饼和赏月组成了一个上下呼应的故事,然后诗人再加以大力的讴歌,进行烘托渲染,打造出一个完美的文化氛围。古人歌咏中秋的诗词歌赋比比皆是,对后人影响深远。苏轼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中秋》可谓千古绝唱,到今天依然令人耳熟能详。
都说,国人的思想保守,不易打破以往的思维框架。一个中秋节,过了多少年,现如今还停留在吃月饼和买月饼送亲友上。至于文化上,就连商家那么卖力气也就是如何做得精致,只是在馅上——顶多在包装上有些突破而已,在外延文化上做得却很少,甚至连固有的赏月文化还比过去淡化了很多。
记得这几年的端午节,半夜那过江的车和中央大街上的人,真可谓车如流水人如潮。连着几年端午我都参加踏青。我看到的几乎是年轻人的天下,年轻人的节日。那一对对相伴相依的的情侣,兴高采烈,手牵卡通气球,头戴闪光牛头帽的小孩,没有困意,只有张扬在脸上的快乐。深夜的喧哗热闹,活脱脱是孩子们的节日。
可是中秋节呢?孩子们叫它月饼节。除了妈妈买几盒月饼送人,再留两盒自己家人吃意思意思以外,还有多少文化的东西令人回味?还有多少过节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古人赏月是一个大的令人回味的场景。今人已少了赏月的情致,却又没有了其它活动可以替代。特别是年轻人,对他们来说,中秋节也就是月饼节,而且似是大人节,甚至是老年人节。就说月饼,商家那么大努力改装,也没见有很适合年轻人作为礼物的月饼。现在的月饼对于年轻人来说,单从吃的角度讲,馅再改,也没什么稀罕的。对他们来说,好吃的东西太多了。那么从文化的角度上讲,对青年人来说,中秋节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也没什么更有意义更有回味的,还有什么意思呢?
月饼文化也该与时俱进了。传统文化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但这稳定性是相对的,在世代相传中除应保留着基本特征外,它的内涵是应该因时而变的。青年人担负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任务,月饼文化也应该向他们倾斜。
张艳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