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程师:开国大典的飞机是我修 见到毛主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老工程师:开国大典的飞机是我修 见到毛主席
2009年09月24日 16:06 来源:时代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949年10月1日下午,当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一个年轻人站在沈阳的街头,随着游行的队伍一起欢呼着。只是他心里的骄傲有更多,因为在北京参加检阅的飞机,有一部分是他修理的。这个年轻人就是吴英华——沈阳飞机制造厂的老工程师。“我生长在一个地无一垄、房无一间的普通农民家庭。“最有意义的就是1949年2月,我被区政府推荐到解放军三一部队(后来的沈阳飞机制造厂),我记得当时厂里只有几百人,最开始是日本人的满洲飞机工厂,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接手,被破坏得凌乱不堪。后来丢下几十架p51螺旋桨式战斗机,‘缺胳膊少腿’。”吴英华说,当时这几架飞机就担负起参加开国大典的任务。“我记得当时下的是硬指标,克服一切困难也要让这飞机飞上天!”为此,吴英华和同事们日夜赶工。当时飞机制造厂的旧厂房连玻璃和门都没有,吴英华就睡在厂房里。“当时零件太少了,飞机都是残缺的,我主要负责飞机内电器部分。当时什么都做好了,就差三项电器开关,人家飞机里都是三项的,我们没有件,领导急得不行了。时间越来越少,飞机还是动不了。我们当时都有些绝望了。”吴英华说,后来,他急中生智将两项的改成了三项的,几十架破旧的飞机才终于修好了。“开国大典那天,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时,我心里万分自豪和高兴。”紧接着,沈阳当时唯一的报纸《工人报》登载了吴英华的事迹、还表彰命名他为新记录创造者。1950年,吴英华任沈阳飞机制造厂特设车间主任和党委书记。

  吴英华回忆自己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和毛主席见面。“1958年,我在飞机装配车间做书记,我清楚地记得2月13日清晨,领导急匆匆地告诉我说当天上午中央领导要来厂里参观。当时我以为只是普通的检查工作,就简单嘱咐了车间的同事们。我记得当时领导说第一站就来我们飞机装配车间,我站在门口迎接。领导迟迟没有过来,我心里有点着急。直到后来,一辆轿车停在车间门口,从轿车里下来的竟然是毛主席,我当时都蒙了。话也不知道怎么说,激动得热泪盈眶。旁边领导赶紧捅了我一下,我这才反应过来,赶紧上前握手。这是我第一次幸福地看到毛主席,并且还和主席握手。我记得为这事,我回家后一整夜都没睡着。

  吴英华回忆,后来他到国家当时唯一的导弹工厂担任党委书记,“我记得当时全国一共抽调了三千人,我是第一个被抽到的。”当时从苏联运送过来大批的导弹资料,吴英华负责带领一批人去北京取。“我记得当时我带了几个翻译,我们保卫科长和我一起去的。当时包了几个车厢。”资料带回沈阳的时候,一下火车吴英华就疑惑,怎么今天车站一个人都没有,后来才知道,为了将资料安全送到,火车站已经做好了最严密的保护计划,一大清早就已经清站了。”吴英华说,从1959年开始研制导弹,要求完成时间是3年,吴英华发动大家学俄语,每个人都有一本俄语字典,这大大缩短了翻译资料的时间。“要不然只有十几个翻译,翻译几车皮的资料,得好几年时间。而我们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翻译工作。”回忆起当年的辛苦,吴英华说当时只想着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其他的都没想过。“那时候为了让苏联专家有到家的感觉,我们每周都要举行两次舞会,我就是在那时候学会跳舞的。”1960年,吴英华再次见到了毛主席。“我当时是全国民兵积极分子模范,被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接见,我再次见到了毛主席,还被授奖了。”吴英华骄傲地说。如今退休赋闲在家的吴英华依旧对这些往事历历在目。

  记者 赵雪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