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60年工业史诗
“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国工业主题美术作品展”亮相上海美术馆
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是新中国建设与发展贯穿始终、延续至今的重要推动力量。9月17日至10月25日,“ 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国工业主题美术作品展”登陆上海美术馆,展览以创业、奋斗、创新、发展为主题,180件作品以史诗图卷的方式,集中展现了60年来中国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展览开幕当天,40多位劳模也来到了现场,共话中国工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米线”外方能欣赏
展览中有建国60年以来最重要的工业主题精品以及诸多名家名作,例如广廷渤《钢水·汗水》、陈逸飞、魏景山执笔的《开路先锋》、赵志田《大庆工人无冬天》、潘家俊《我是海燕》、杨之光《矿山新兵》等耳熟能详的作品。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这个展览所展出的创作及反映的时代,对长者而言,是一段回忆;对年轻人而言,是一个传奇;对我们所有人而言,则是一种永恒的、内在的精神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的180幅作品价值连城,正所谓“一屋子大师、一屋子精品”。为此,展览现场的作品前设立了“一米线”,所有观展的观众必须站在“一米线”外方能欣赏作品。
陈逸飞《开路先锋》“重见天日”
上世纪70年代初,陈逸飞几乎一气画出了《开路先锋》、《黄河颂》、《红旗》三幅作品,这三幅早期的代表作为陈逸飞在上海乃至全国美术界博得了声誉。时隔37年后,一度神秘“消失”的《开路先锋》在本次展览上“重见天日”,估价至少上千万。
《开路先锋》作者之一魏景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开路先锋》创作于1972年,当时恰好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展即将举办。于是,他和陈逸飞前往南京梅山铁矿工程采风写生,回来后就画了这幅画。在这幅长达4.5米的油画上,一群筑路工人抬着钢轨在风雨中前进,表现出工人阶级豪迈的气概。魏景山告诉记者,《开路先锋》实际创作就陈逸飞和他两个人。油画的背景是两人共同画的,画面上的人物略有分工,“画面上,那个穿黄色背心的年轻工人就是陈逸飞画的,我画了年纪比较大的工人。”
《开路先锋》参加当年全国美展引起轰动,但展览结束后,作品并没有从北京回到上海,据说是北京那边收藏了,从此杳无音信。第二年,上海也准备展出这幅画,于是,陈逸飞和魏景山又重新画了一幅稍小尺寸的。一个多月前,魏景山接到了一个上海油画雕塑院的电话。原来,“消失”了37年的《开路先锋》原作已经找到,正准备修复参加本次展览。作为原作者之一,魏景山被邀请前往指导,“当时,作品许多地方已经损坏了。近40年后,我又再次看到了当年的作品,心里非常激动,而想起这幅画发现的经历,也挺有意思的。”
杨之光画“阳光女矿工”
潘嘉俊绘“雨中女海燕”
60年来,广东画家的工业主题美术创作成绩斐然,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看点。
中国画《矿山新兵》描绘了一位刚刚穿好矿工服、戴上矿工帽的女青年形象,英姿飒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作品充分证实了描绘光影效果的西方写实画法在东方水墨写意体系中兼容的可能性,因而在国画界曾掀起了逆光热。正因为如此,人们说,杨之光“把阳光带进了国画”。创作《我是海燕》时,著名画家的潘嘉俊还是一个从未进过美术院校的23岁解放军战士。画面上的女兵并没有真实的模特,当《我是海燕》成名后,潘嘉俊收到了不少女战士来信交流思想,军区美术组“怕出事”,悄悄将信件扣下了。
林风眠不画仕女画钢铁工人
几个月前,当上海美术馆策展人卢缓从上海中国画院尘封的仓库里看到一幅林风眠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画《轧钢》时,卢缓欣喜若狂。大多数人都想不到,以画仕女和风景著称的林风眠会画工业题材的作品。这件独一无二的珍贵作品,很自然地便成了本次展览的一大看点。
反映新生活的《轧钢》截取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清明上河图”式地描绘了大炼钢铁这一浪漫时代,作品从人物造型到形式构图也显示了对传统形式的突破与创新。展览上,让人意想不到的大师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水墨山水大师陆俨少的《上海港》、戏曲人物画大师关良的《广东造船厂》、风景人文油画大师刘海粟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等。(吴红林)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