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毛主席亲手升起五星红旗,掀开了新中国的崭新篇章。其时,担任整个开国大典军乐队总指挥的,是年仅29岁的罗浪。罗浪,抗日战争时期北上延安,就读陕北公学,同年考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冼星海等名家。如今的罗老已经89高龄了。“开国大典,是我一生中最光荣、最难以忘怀的一刻。”60年前的那个神圣时刻,至今依然鲜活地印刻在老人的记忆中。
天上下刀子也不能动
1949年7月,新中国开始筹办开国大典。“当时接到的通知说,我们要进行一次严格的阅兵仪式,由我组建联合乐队。”时任华北军区军乐队队长的罗浪接到任务后,在原华北军区军乐队的基础上,联合了20兵团各部队的军乐队成员,收编了原北平警察局军乐队,组成200多人的联合军乐队。
虽然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阅兵,但罗浪能感觉到这是一次重要的任务,“从阅兵副总指挥聂荣臻到阅兵指挥部主任杨成武,都再三强调这次阅兵的意义十分重大,要大家‘一切行动听指挥’。聂荣臻还向全体人员发出一道命令:‘如遇空袭,要原地不动,天上下刀子也不能动。’”
谙熟军乐的罗浪没有想到,为阅兵方队“配乐”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刚下战场就上操场的受阅部队,绝大部分战士听不懂音乐的轻重节奏。
为了突出鼓音的“统领”作用,罗浪把大鼓、小鼓都放在方队第一排。这样,不仅排面整齐多了,而且鼓音也突出,便于徒步方队的官兵踏着鼓点前进。这种队形,后来被一直保留下来,并为历届国庆阅兵的军乐队所采用。
用我们军队自己的曲子
“直到9月初,大家才知道要参加的是开国大典。”罗老说。
阅兵式上采用什么乐曲呢?当时有人主张用世界上通用的曲目,有人主张全部采用苏联乐曲。年轻气盛的罗浪则提出要用经改编的我军的某些革命歌曲。
几种意见争论激烈。由于阅兵指挥部主任杨成武略倾向于第三种意见,他便让罗浪连夜起草一份文字方案,一并上报到中央军委。聂荣臻批示:“同意用我们军队自己的曲子,请五大书记审阅。”毛泽东随即潇洒地挥笔写下了“以我为主,以我国为主”九个大字,周恩来批示:“同意主席的意见。”
“180件乐器基本上都是战利品,有美国的、日本的,全是缴获的。”罗老笑着说,9月下旬,所有这些旧乐器全部用酒精擦洗,所有大鼓、小鼓统统喷成了崭新的银白色,来了个“旧貌换新颜”。
完美的演奏
1949年10月1日14:00,军乐队进入天安门。罗老记得,军乐队就站在天安门广场的旗杆下北面,横队20米,纵队10米,而罗老的位置正对着天安门城楼的正中心。
罗浪带领的军乐队当天有三大项任务:当毛主席等领导人走上天安门城楼时,演奏《东方红》;开国大典开始时,演奏国歌;阅兵式过程中,演奏阅兵乐曲。
“当时没有报话机,当毛主席登上天安门时,城楼上的同志如何通知我开始演奏呢?”罗老笑了笑说:“当时的典礼指挥张致祥急中生智,决定用一块小红绸子,在城墙上向我发信号。14时55分,看到小红绸子的信号后,我指挥乐队奏响了《东方红》。”
15时,庆典开始。罗老说,按照安排,当时原本应该是“升国旗,奏国歌,鸣礼炮”。当时的气氛既热烈又紧张,宣布“升国旗”、“鸣礼炮”后,却忘了宣布“奏国歌”。
没听到“奏国歌”的指令。等了大约半分钟后,按预定的程序,罗浪果断指挥军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阅兵式开始后,军乐队又奏响了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
阅兵结束了,但军乐队的任务还没完成,他们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为群众游行演奏。这一天,罗浪和军乐队整整站了6个多小时。记者 劳韵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