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续赓:金融危机下海外华文媒体的生存之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周续赓:金融危机下海外华文媒体的生存之道
2009年09月04日 13: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金融危机下海外华文媒体的生存之道

  作者:周续赓(美国《美华商报》社长)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各国影响之深,影响之广,实属数十年之罕见。新闻传播和出版业也受到很大的冲击与影响。甚至连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主流媒体都无力招架。与大报相比,华文报纸所受的影响,相对来说要小得多。但也应该借这个机会变“危”为“机”,做一些战略调整,以便今后能有更大发展。

  海外华文媒体面临的问题

  海外华文媒体的困难与压力,不是从金融风暴才开始的,而是几年前,甚至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只不过这些困难与压力是一个渐进过程。这次金融危机,可以说像汶川大地震,这是一次总的爆发,带来了更大的破坏与警醒。

  华文媒体的困难与压力主要表现在资金不足,小本经营。在美国大陆新移民创办的报纸,大多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起步的,他们或出于社会责任心,或出于对报业的喜爱,或是跟风——而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在美国办报手续比较简单。这就是海外华文媒体难以做大的原因。此外,网络媒体的冲击成为另一要因。近几年油价及纸张价格的飞涨,使报纸的印刷成本几乎翻了一番。再加上华人办报一窝蜂。大家都来分这一块本来就不大的蛋糕,结果是谁也吃不饱。最后,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华文媒体的问题最终凸显出来。

  金融危机下的生存之道

  首先,对报纸重新定位。华文报纸所选新闻大同小异,很少有自己的特色。甚至有人说,只要看一份报纸,其他报纸都不用看了。因此,走社区报的路线成为必要,把原有报纸办成完全的华人社区报。“立足社区,贴近社区,服务社区”,扩大社区版面,增加社区生活、社区服务的内容,让读者真正感受到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报。

  第二,把印刷版与网络版结合起来。纸质媒体容量有限,尤其是在纸价蹿高的情况下,更不可能无限制扩版。因此,在原有印刷报纸的基础上再办一个网络版,就会形成很好的互补。可以在电子版的基础上扩大为网络版,除了报纸原有的内容外,增加新的开放式的栏目,读者可以自己把信息放上去,展开互动。这样,既弥补了印刷版的不足,又增强了读者之间的互动,从而把整个华人社区凝聚起来。

  第三,以商养文。以《美华商报》为例,开始报纸一直赔钱,是留学生们出主意,做起了交流,并且成了国家外专局认证的境外培训渠道之一。以交流的利润来弥补报纸的亏损,也就是“以商养文”。比如每年一届的“美中女企业家论坛”,在美中两国轮流举行,很受欢迎。这些交流活动既促进了美中之间经贸文化交流,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前些年一直是该报的支柱产业。

  第四,为了节约成本,可以把报纸和网站的部分工作转移到中国国内。尽管由于国内新合同法的实施,使得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但就报纸的编排与网络维护的成本而言,比起美国来还是要低许多。如果各家海外媒体联合起来在国内建立一个统一的供版中心,能有一定规模,肯定会大大节约成本。

  海外华文媒体应联合起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美国的华文媒体可以组成一个“联合报业集团”,它不是一般的报业协会,而是一个各家华文媒体“联合经营,独立核算”的“共同体”。国内的媒体集团和大型企业,也可以去投资或收购海外的华文媒体,以扩大中国在海外的话语权。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