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物亟盼重见天日 数万宝贝深锁“闺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三峡文物亟盼重见天日 数万宝贝深锁“闺中”
2009年09月03日 11:18 来源:楚天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经费短缺 三峡文物亟盼重见天日

  数万宝贝深锁“闺中”

  巴东县博物馆的库房里,原本装方便面和水果的纸箱,现在装的全是三峡文物。

  1994年动工的三峡工程,如今已基本完工。作为世界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备受瞩目。早在三峡工程动工前一年,国家有关部门和考古人员就已开始对库区内的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护。

  有关资料显示,在湖北库区的巴东、兴山、秭归和宜昌夷陵区三县一区的淹没范围内,共有5万多件文物和标本出土。10多年过去,这些文物如今怎么样了?记者进行了探访。

  现状

  数万文物寂寞锁在库房

  8月19日,记者来到宜昌市博物馆。这里暂存着2万多件秭归、兴山和夷陵区出土的三峡文物。

  该馆副馆长夏倪刚带记者进入地下库房。一间藏室内,一排排陶器、青铜器置于铁架上,挨墙摆放。拥挤昏暗的空间里,默默地散发着几千年的文明气息。这间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竟摆放了800多件各类文物。

  不过,与记者在巴东县博物馆内看到的情形相比,宜昌市博物馆的文物要“优待”多了。在巴东县博物馆3楼一间库房里,2万多件文物和标本均用纸箱包裹,堆放在100平方米左右的地面。“这里面宝贝可不少,国家二三级文物就有几十件,还有很多没有鉴定评级的。”巴东县博物馆馆长向勇说。

  3天时间里,从宜昌到巴东,官庄坪遗址、柳林溪文化、卜庄河墓葬、楠木园文化、旧县坪遗址……置身密密麻麻的盆盆罐罐、纹刻符号中,历史似乎变得伸手可及。

  价值

  长江流域文明的全面展现

  “发掘出的三峡文物,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明清,每个时代的都有,全面阐释了长江流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延续过程。”夏倪刚说:“在很长时间里,史学界认为只有黄河流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线,随着三峡文物的大量出土,长江流域文明得到了史学界的重视。”

  而在巴文化研究领域里颇有心得的向勇,聊起馆中这些三峡文物来更是滔滔不绝:“这些文物填补了很多考古领域内的空白,使巴文化和巴、楚文化交流的基本脉络得以梳理清晰。”

  也许用数字更能说明三峡工程所出土的文物数量之丰,价值之高。据国家文物局专家组1996年提交的报告显示:“湖北省管辖的地区地下文物点239处,地上文物点160处,预计可发掘50处,湖北省三峡库区共有文物约55000件,其中珍贵文物6000多件。”

  而宜昌市博物馆目前正在拟定的《湖北三峡文化遗产博物馆规划报告书》中介绍:“已出土文物5.5万件套。可征集的民俗、宗教文物数为5000件。”

  尴尬

  想安个好家,可惜没经费

  然而,这5万多件文物中,除了少数珍贵文物转移到湖北省博物馆收藏、展出外,绝大部分仍寂寞锁在闺中,既无法得到有效的后期保护,更无法陈列展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县级博物馆只能依靠地方财政支出,而巴东并不富裕,哪有太多的钱投到文化事业上?”向勇表示。在该馆三峡文物暂存库房,他指着两个铁架子说:“就这两个架子,还是我们馆自己出钱做的。”“场地、文物架、安全、消防、恒温恒湿设备……哪一样都需要钱。现在,只能委屈它们了。”“出土文物需要在恒温恒湿条件下保护,常规环境会加剧文物的霉变和锈蚀,虽然一两年看不出来,但时间长了,肯定会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坏。”两地博物馆负责人均对此表示忧虑。

  作为文化的记录符号,文物还承担着向子孙后代传承文明的重任,而以宜昌、巴东两博物馆现有的条件,显然无力陈列展出三峡文物。

  呼吁

  三峡文物亟盼重见天日

  宜昌、巴东两家地方博物馆,目前只是负责暂存三峡工程出土的文物,负责整体管理的则属省文物局。

  省文物局三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1996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便提交了《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博物馆建设规划报道》。报告建议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筹资,在重庆、宜昌和四川万县建设三座三峡博物馆。其中,重庆馆为中心馆,宜昌、万县两馆为分馆。宜昌馆报建标准为8000万元。因种种原因,宜昌三峡博物馆未能获批。而总投资为6.5亿元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暨重庆市博物馆则于2005年6月落成。

  今年,为配合国家“后三峡”建设的总体规划,宜昌市博物馆正在拟定规划报告,准备提交给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托的有关单位,以申请建设湖北三峡文化遗产博物馆。“国家为三峡文物的抢救性保护投入了大量经费,使得三峡文物得到了很好的前期保护。现在,‘抢救’已经完成,该是考虑进行后期保护与展示的时候了。我们期望国家‘后三峡’文化发展规划能对此重视。”省文物局三峡办有关负责人呼吁。

  (记者谈海亮 李丹 实习生 高向荣)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