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台前幕后的故事
“东方红,太阳升……”在中国,这是许多孩子学会的第一首歌。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中国,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红色狂欢。那种激情和辉煌,仿佛直到今天,都没有散场。那是我们最特别的记忆之一——虽然背后的故事,现在的年轻一代没有多少人真正清楚。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国内国外,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在那个时候诞生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被后人赞叹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舞蹈经典”。它从一点点萌芽开始酝酿,到昼夜排练、成功演出,以及最后的轰动全国,经历了一些颇令人难忘的历程。
刘亚楼从朝鲜带回来的灵感
开始的开始,应该从1960年讲起。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随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出访朝鲜。在一个很大的机库里,3000名朝鲜人民军将士,上演了气势磅礴的大型歌舞《三千里江山》。观看了这场表演的刘亚楼,久久难以忘怀那些美妙动人的旋律和舞蹈。他想,要是我们也把一些优秀歌舞汇集起来表演,该多好啊!
巧的是,那次刘亚楼归途中,路过沈阳。沈阳军区在招待他们的时候,也举办了一场晚会,还演唱了4首革命历史歌曲。这4首歌曲也给刘亚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一次会议期间,就对空政歌舞团的同志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战争,应该把战争年代的一些歌舞汇集起来,也搞一个大型歌舞,让年轻人受教育。
于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党委作出决定:放下所有工作,集中精力完成一台大型歌舞晚会。到了年底,词曲作家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等为主的采风创作小组,赴江西等革命老区搜集整理革命歌曲。这一行人先后到了井冈山、吉安、永新等地,《工农兵联合起来》、《送郎当红军》这些歌曲,从红军老战士的嘴里唱了出来,被作家记录下来。
张士燮等人在回北京后,还拜访了原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的夫人王长德。听说是征集革命歌曲,她非常高兴,当时就唱起了《八月桂花遍地开》。
就这样,空政歌舞团的艺术家们又把在1959年全军第2届文艺汇演中的《葵花舞》、《飞夺泸定桥》和反映红军过草地的双人舞《艰苦岁月》进行了加工整理,也加了进来。在1961年初,春临京华之际,剧本初步定型了,暂定名为《光辉的历程》。
为了取名字,也颇费了一番波折。最初,名字定为“大歌舞”《狂飙曲》,其中“狂飙”二字出自毛主席1930年创作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临近公演,却被否定。领导的理由是,朝鲜一台‘大歌舞’是3000人,我们才300人,没有理由叫“大歌舞”。彭真说:“四不像,非驴非马。”可是报纸已经登上去了,只好找报社,找印刷厂,总算改了回来,叫做《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
由《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到《东方红》
1961年8月1日建军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演,后移至民族文化宫演出,8天时间,共有观众2.2万人次。演出包括9场16景,其中很多歌曲都是经典:《国际歌》、《西江月·井冈山》、《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红军》……在表现方式上,除了大合唱,还有诗朗诵、有舞蹈、有英雄人物形象,另外,还用当时最新的舞美技术,制作了舞台幻灯投影。后来,在1962年,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将其拍摄成彩色舞台艺术片在全国上映。
刘亚楼看完演出后高兴地对艺术家们说:“改得挺好嘛!我叫你们唱歌,你们举一反三,这样做就对了!有几个演员表演得很好。希望你们进一步加工修改。我们空军的全体常委请你们吃饭,祝贺演出成功。”
这场演出在艺术表现上,类型不同,形式多样,每场都有表现主题并用朗诵词加以串联。当时在国内舞台上还没有“音乐舞蹈史诗”这一概念,究竟叫什么,在当时的首都文艺界曾引起了一番争执。虽然如此,还是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应中共上海市委的邀请,空政文工团在不久后去了上海,在上海市委大礼堂演出了《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历时一个多月,观众达7.2万多人。1962年,上海市的文艺工作者按照空政文工团的思路,创作出了一部规模更大的节目,定名为《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
1963年,陈毅元帅陪同前来访问的几内亚总统塞古尔,看了这场晚会——“亚非拉专场”让总统先生激动不已。陈老总高兴地说音乐帮助了外交工作。演出中,合唱的《黄浦江号子》、队列歌曲《南京路上好八连》、小型芭蕾舞《白毛女》等等,都有着相当的艺术水准。
炎热的7月到了,周恩来总理来上海观看了大型歌舞《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总理在看过演出后有了一个想法:建国15周年之际,用艺术形式做一场大型歌、舞、诗结合的晚会,为国庆献礼。这样,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排演便提上了国务院的议事日程。可以说,《东方红》是周总理亲自策划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