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汉字整形真的没有必要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时评:汉字整形真的没有必要吗?
2009年09月01日 13: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作者:郑根岭

  昨天是新版《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最后一天。近20天时间里,此事一直争议不断,主要集中在对44个汉字字形的微调“整形”上。据某些网站的调查,百分之八九十的网友反对给这些汉字“整形美容”,简直视之为洪水猛兽。由此看来,一帮专家集8年之功搞的这项工程,面临通不过“民意测验”的危险。

  不过,我浏览了一下网络上发表或转载的各种意见,感觉不少人并没有认真看一看到底具体是怎么回事,只是从众心理在作怪,看热闹乱起哄。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专家“瞎琢磨”“穷折腾”,不如普通群众高明。有人因名字中含有整形字,担心换身份证、修改银行户头和档案户籍之类。也有人说得改词典、课本、招牌等,社会成本巨大。还有人忧虑得重新学写44个整形字好麻烦,会导致高考等诸多考试中扣分。更有不少人竟然上纲上线,好像这44个汉字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然代表,责怪数典忘祖、乱改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甚至乱扯什么“大多数”、“民意”、“精英文化”、“话语权”之类,还对专家大肆进行人身攻击……

  看得出来,不少人的过激反应,几乎是不假思索想当然。媒体推波助澜,充斥着似是而非、耸人听闻的无稽之谈。主其事者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好像天然理亏的样子。弄成这个局面,估计不光当事者预先想不到,就连其他人恐怕也料不到这么热闹。

  其实,认真琢磨一下,不难发现有些“说法”缺乏理性态度。首先,44个汉字整形,本来是个专业性问题,而非大众化问题。尽管公众天天在使用汉字,但是对其起源、字体演变、结构规律等有多少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专家更有发言权。3000位文字专家耗费8年时间的研究成果,在一些人眼里竟然被看成一钱不值,这话不觉得说得过分吗?在汉字改革方面,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走专家路线,而不赞成民粹路线,至多注意两结合但以前者为主,毕竟术业有专攻,这当中的学问讲究不足为一般人道;像这样搞成“网络文革”,于事无补反而有害,这不是简单化的“话语权”问题。

  具体看整形的那些汉字吧,说是44个,其实可以归并为7类(当然会进而以部首扩及更多的字)。“毂”字左下角“车”上加一短横,本来是对上次汉字简化中的一个失误的纠正,与繁体字在这个细节上取得一致。“唇、蜃”等字或部首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系与辱看齐,也有利于小学生认字。“琴”的横变提、“魅”的捺变点、“巽”的竖弯钩变竖提、“亲”的竖钩变竖、“恿”的横折钩变横折,都是比照别的字进行规范,有利于电脑化时代的文字处理。这种整形,根本不属于动大手术,只是相当于美容和统一步伐,哪里谈得上重新学认字、写字,哪里谈得上修改签证身份证、档案和银行帐户?现在都是电脑处理汉字,操作系统支持字库、输入法字库中相关字稍作整形即可,即使采用五笔字型输入法,也不会影响到编码变化。至于各种相关考试,考题暂先避开这些整形字或者判为两可不就成了!

  更何况教育部官员还一再解释,这些改变先只限于常用印刷字体宋体字,也没强制性地要求一日之间就完成天翻地覆的改变,何来因整形字而增加多少个亿的社会成本?别忘了这次整理过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有8300字,远远超过1988年版《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7000通用字,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6个繁体字,因此像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更新在所难免,并不仅仅取决于这44个整形字。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不信44个整形汉字这么一点修修补补的小事,就能动摇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使之受到根本性的损害!相反,44个整形汉字的提出,正是考虑到阅读的通行性包括纸质文本和电脑储存,是与时俱进、紧跟电脑时代步伐的表现。电脑化的特点就是规范、规律,汉字整形就是为了理顺和一致,使之更趋向于规律化,而不是混乱不便,况且这种整形并没导致功能性改变,不是另造新字,只是美化微调。

  通过汉字整形引发的媒体舆论风波,我感到如今社会上浮躁之风太盛。按说一事当前,先得耐心、认真地弄清事实真相,然后再说赞成还是反对或者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一阵乱棒把对方先打昏了再说。领头的“意见领袖”想当然地行事说话,更多的“随从”起哄架秧子,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你是我非的“口水仗”,一时间使得似是而非、耸人听闻的说法甚嚣尘上。仔细研究这些“说法”,其实大成问题。我甚至怀疑有的人虽然振振有词,但很可能根本没有具体看一看要整形的44个汉字都是哪些,又是怎么整形的。

  现在流行质疑、反对,这不是坏事,有助于使事情更趋完善,所谓相反相成是也。可问题是,唱对台戏,当反对派,不能流于容易赶的时髦,更需要唱出水平、当得有理。也就是说,反对、质疑的态度也要认真,也要讲究科学,尤其要实事求是,不能像“见风就是雨”那种,不能像街头看热闹乱起哄,不能连所以然都没搞清楚就起哄架秧子,这不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态度。像这一段时间闹哄哄的半边话语霸权一般的非议、反对整形字的风波,是不是显得跌份儿,失之于疏浅呢?

  一项本来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文化工程,弄成现在这个局面,有关部门处置不当,难辞其咎。既然已经进行了8年的工作,应该是说深思熟虑了,那么为什么不让权威专家出面进行耐心详细的解说呢?由官员上场吞吞吐吐地欲说还休,总让人感觉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从而使这场社会论争误入歧途、贻误好事。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