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个汉字的字形调整是否有必要?教育部8月12日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并征求社会意见,引起舆论普遍关注。8月25日在中国社科院举办的研讨会上,一些学者认为此举只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以前的铅字时代,字形调整在印刷车间完成,相对容易,”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立建说,“现在汉字普遍信息化了,我们看到的印刷出的汉字基本都出自计算机。所以最好别造新字,因为增加一个字就得增加一个新编码。”
曾参与制定汉字编码国家标准的王立建举例说,“竖勾”变为“竖”的“亲”字,是一个计算机使用的标准字库里找不到的陌生符号。“《通用规范汉字表》里的8300个汉字,我们仔细看了一遍,”王立建发现里面有不少国标字库里找不到的字形,“有1653个字不在GB2312(包含6763个汉字)里;有275个字不在GB18030(包含27533个汉字)里。”
这就意味着,275个(或者1653个,取决于计算机使用哪种字库)新字,是无法输入电脑的。据王立建说,它们只能等待被纳入国标字库,并排在已有的9万多字的后面(待遇等同生僻字)。而想要进入国标字库,还需要大陆与港、台、日、韩取得共识,但新字能否被大陆以外承认,得打个问号。
即使新字进入了国际标准,排在字库9万名开外,仍有可能不被识别,因为许多电脑和电子设备使用的是字数较少的字库,无法处理生僻字。
“这张《规范表》体现的是铅字时代的思维,”王立建说,“里面还根据汉字使用频率,分出了几级字库,这在如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既然已经有了标准字库,为什么要另划一个8300字的圈子呢?做好馒头不让吃,非要吃窝头吗?”曾任中文信息学会理事的计算机学者许寿椿认为,“在机械打字机、四码电报、铅字排版印刷三者被淘汰后,我们已经跨入数字化时代,因此《规范表》完全不合潮流。”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院李敏生说:“这个表只是对1988年国家出台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略做修改,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在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会搞的《简化汉字总表》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规范表》的思维,和60年代的汉字简化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规范表》8300字公布,等于宣布其他汉字不通用、不标准,这不符合当前的国情和民情。”汉字研究专家萧启宏认为,《规范表》的实质,是将“五四”以来的汉字改革成果用法定形式固定。他认为这样做,有中断汉字传承的危险。
“任意改革汉字,使两岸不能通用,国内外不能通用,古今不能通用。”一份与会学者签名的质疑声明中写道,“……希望教育部收回《通用规范汉字表》,迅速组织专家学者,而不是只组织少数从事过和支持过文字改革工作的人……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和充分的论证。”(高博)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