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研究者力挺汉字“整形”:还原字形本来面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部分研究者力挺汉字“整形”:还原字形本来面目
2009年08月27日 14:56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沪上部分研究者力挺汉字“整形”

  近日,坊间对44个“整形”汉字大多持批评态度,然而沪上的一些文字研究专家却致信本报,认为撇开修改个别汉字的社会成本问题,单从汉字的构字规范来看,其间的合理性还是应当大力宣扬的,特别是要让青少年学生从汉字表意的特性来研读字形结构,学汉字千万不能囫囵吞枣。

  还原字形本来面目

  8月12日,教育部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情况并公开征求意见。然而,10多天来有关网站的调查显示,逾八成网民表示反对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民间的主要观点认为,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而且修改的社会成本也将是巨大的。

  但是,上海汲原堂汉字研究中心的一群研究者来信力挺此次44个“整形”字,他们说,汉字不应仅仅被看成是“书面符号”,而是一种“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完全不同于主要是表示“读音”的拉丁语系文字。现代规范汉字是由古汉字经过图画象形(甲骨文、金文)、线条(篆文)、点划(隶书、楷书)等阶段,伴随几千年的演变和规范而逐步形成的。因此,不对个别汉字做“整形”,使其尽可能还原其“本来面目”,将会使得原本就已不断削弱的汉字“表意”特性丧失殆尽。

  笔画调整事出有因

  汉字研究者李山川说,对汉字笔画调整的批评不能感情用事,而要追根寻源。比如,将“杂”字的下半部改为“木”,“九”表示多,“杂”字的意思就是多种树木相混合,故而引申出“掺杂”“交错”“不纯”等词义。再如,“条”字是由繁体字“條”简化而来的,“條”由“攸”和“木”两个部分组成,表示“长”的意思,因此“條”的意思就是“树木细长的枝条”,这样看来,“条”字下半部改成“木”也是合理的。

  最令人诧异的是,“毂”字在“整形”后,其左下部分“车”之上加上了一短横。李山川说,“毂”字是由繁体字“轂”简化而来的,其左半部分在甲骨文中很像编钟一类的乐器,而其右半部分的甲骨文又类似手持槌的样子。因此,“毂”字很像有人持槌敲打乐器,引申表示“有坚硬外壳的事物”。经过这样的分析,将解释为“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的“毂”字稍作“整形”,即在“车”上加上“一个坚硬外壳”,也属于“事出有因”了。

  学写汉字先要识义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收字8300个,虽数量众多,但其实也是由400个左右表意象形的基本字根组成的,如“木、水、火、又、人”等,每个字都像搭积木一样组合而成。依托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的上海汲原堂汉字研究中心负责人张立军说,中心根据规范汉字表设计的教学数据库已经问世,可以根据字的音、义、起源典故等要素,向初学者特别是儿童提供较为详尽的“说文解字”,甚至可以运用新的规范字表重新“编制”教材。张立军说,学汉字关键是能读其音、识其义,特别是在儿童刚开始学写汉字的时候,就应当让他们了解“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写错别字。

  (本报记者 王蔚)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