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生动的市井风俗画。全图以长卷的形式,生动细致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从宁静的郊外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的繁荣景象,处处引人入胜。
在这幅长5.28米,高24.8厘米的画卷上,张择端共画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684个。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的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跃然纸上。
人物虽小不及寸,动作表情却皆曲尽人意,刻画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大到浩荡的河流,雄伟的城楼,小到市招上的文字,舟车上的人物,都能真实自然和谐统一地交织在一起。
画卷中的这一切都使观者“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从这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绘制的市井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由于《清明上河图》名气蜚声中外,后来的元、明、清时代许多的大画家,都争相仿画。
除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及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博物馆里,都藏有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这些大小各异、繁简不同的《清明上河图》版本,多出自不同时期的著名画家之手,因此乱真程度可想而知。这使得它更加扑朔迷离,真伪难辨。为此,学术界曾展开过一场争论。
清明上河图虽然说有六、七十本,但是哪一个本是真的,哪一个本是赝品是假的,一般来说都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存的宝笈三编本是真本。台湾的本、美国的本全部都是假货。因为第一他们画的一开始都有沙柳远山,开封地处中原,根本就没有山,这一点明显的看出那就是假的了;再一个开封的城墙,包砖从明洪武年间才开始,那两幅画上,城墙上全画的都是砖,这证明是明代以后的;第三点清明上河图早期的跋没有说画到金明池,而他们的画全部画到金明池。也就是说,这些都是根据东京梦华录杜撰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真迹认定,从而结束了自明代以来长达数百年的真伪之争。
《清明上河图》于1953年由辽宁省博物馆正式移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做为国宝收藏。每年国庆都要公开展出,供国内外游人观赏。
如果说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对故国都城昔日繁华景象的追忆梦游。那么,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则成了昔日汴梁城繁华景象的最后真实写照。
这张出自张择端之手、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极高的历史画卷,虽经历了800多年历史沧桑,却基本上完好无损地流传到了今天,使人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北宋都城的昔日繁华。
往事如烟,北宋辉煌已逝。在古城开封,人们还能领略到东京汴梁曾经的富丽与繁华吗?
清明上河园是开封市新辟建的一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取《清明上河图》之意境,并完全按照画中原始布局建造,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仿宋古建筑群。
清明上河园它不仅以恢宏的气势再现了《清明上河图》,而且用巧妙的创意把历史活化,使游人进入园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了一幅活动的历史画卷,常令人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
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清明上河图》成画于北宋宣和年间,而当时集画坛名人名作之大成的画史《宣和画谱》,居然也没有收入张择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些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也有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南宋人;还有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然而;更多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考证,认为张择端应该是北宋人。
这是金代张著在收藏《清明上河图》时,留下的首篇跋文。“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金人张著寥寥数语的题跋是关于画家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惟一的记载。据此题跋,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张择端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堪称稀世神品的《清明上河图》。同时,也留下了关于他自己的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