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谍战:金国间谍“潜伏”4年方曝光(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宋朝的谍战:金国间谍“潜伏”4年方曝光(图)
2009年08月24日 14:5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宋代军官佩戴的铜牌,用于表明身份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谍战,古已有之。南宋年间破获的这起金国间谍案,很难说是有关人士目光如炬,还是仅仅凭着运气好。

  金国间谍刘蕴古被抓获并判处死刑的时候,在南宋已经潜伏了四年左右。

  据《桯史》记载,公元1161年,刘蕴古“乃以首饰贩鬻,往来寿春”,以珠宝商的身份为掩护来到寿春搜集情报,为金国皇帝完颜亮进攻宋朝作准备。

  在与南宋人频繁交往的过程中,刘蕴古有意无意地总把宋金政治挂在嘴边,今天谈金国多么的像纸老虎,明天说宋朝实力如何雄厚,总而言之就是长大宋朝的威风灭小金国的锐气。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时候,刘蕴古还常常“口无遮拦”,大谈自己了解的金国内幕,甚至大爆猛料。

  驻扎寿春的将领听说之后,认为刘蕴古这名外商的政治倾向明显利于我方,于是,洋洋洒洒地向上写了报告,称此人堪用。

  朝廷派遣的调查人员很快找到了刘蕴古。刘蕴古按照预先排练,一上来就拉着手跟人家倾诉衷肠。总而言之就是自己命苦,家里两个弟弟“在北皆登巍科”,都在学业上一帆风顺,仕途上春风得意。相比之下,自己却屡被鄙视,连个芝麻大的官儿都没混上。

  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刘蕴古当着调查员的面,把自己抹成了天下第一苦命人,并表达了自己不想在金国混,意欲到宋朝谋求发展的想法。刘蕴古同时承诺,“苟见用,取中原,灭大金”。

  消息传到宋高宗耳朵里,这个热爱书法却昏庸无比的皇帝十分高兴,当即任命刘蕴古为迪功郎、浙西帅司准备差遣。虽然只相当于科级干部,但毕竟取得了名正言顺的宋朝官员身份,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刘蕴古便正式开始了在南宋的潜伏生涯。

  虽然刘蕴古凭借着高超的演技把大批南宋高官蒙在鼓里,个别官员还是怀疑起他的身份。比如右武大夫魏仲昌。作为军事官员,他对刘蕴古这类外来人员本来就十分警惕。加之刘蕴古的一次贸然行动,露了马脚,被魏军官觉察。

  在杭州吴山有一座伍员祠,某位富人出巨资捐做了一块奢华的匾额,刘蕴古来祠里一番祈祷之后,称他与这里心有灵犀,于是捐出俸禄,命人重新制作匾额,并把自己的名字和职务刻在上面。

  此举令当地百姓惊讶万分,民间舆论纷纷质疑道:“以新易旧,恶其不华耳。易之而不如其旧,其意果何在?”意思是,如果用更好的匾额替换也就罢了,结果这个新的还不如旧的好,那换了它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这时魏仲昌现身了,他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和超人的分析能力,做出了大胆的判断:“刘蕴古者,真奸细也!”他说,刘蕴古挂出这个带有职务和姓名的牌子,明摆着是通知其他金国同伙自己在这里,可以注意找机会与自己联络。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个秘密交通站。

  可惜,在南宋那个重文轻武的年代,听者都拿魏军官的话当笑话。刘蕴古就这么托大伙儿马马虎虎的福,浑身冒着冷汗躲过一劫。

  在刘蕴古潜伏得起劲的当口,金国内部却发生内讧,完颜亮被政变分子砍了头,入侵宋朝的计划自然也跟着泡了汤。刘蕴古只有继续潜伏,并尽量争取宋朝廷更大的信任,以待时机。

  公元1163年3月,北方游民上万人应募去北方种地。刘蕴古听说之后摆出一副要为朝廷尽忠的模样,声称“毋使徒老耒耝间”,打着不能让这些人老死田间的口号,主动请缨要求去训练这支队伍。他的这一要求得到了官员们的广泛支持。然而,并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反对者的代表是次相史浩。

  这一次,史浩坚决地站到了军官魏仲昌一边,认定刘蕴古是金国派来的卧底。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史浩还专门当众组织了一次“讯问”。

  他派人把刘蕴古找来,连口气都没让人家喘,当即发问,当年樊哙申请十万兵马扫平匈奴,被认为吹大牛当斩,现在你统率这一万来乌合之众,能干出什么奇迹?

  刘蕴古兴冲冲地赶来,以为诸位长官对其青眼有加,没想到史浩话锋如单刀直入,顿时吓得慌了神,赶忙回答自己没啥想法,这些游民的家眷都不在此地,他们不会为我老刘挟制为我老刘卖死命,我只不过是打算好好地训练他们而已。

  史浩听完反问道,“独不知通判盛眷,今在何所?”意思是,这些游民的家眷不在这里,你的家眷又在哪里呢?这一问正中要害,因为当时刘蕴古的家眷都住在金统区。刘蕴古自知说错了话,惶惶然退了下去。

  这一番对质,史浩盛气凌人,却没有说服诸位同僚。大伙都觉得单凭这几句问话,实在不好判断人家小刘就是金国的间谍。毕竟训练人马是舍己为公,家眷没有跟来似乎也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

  刘蕴古二次躲过劫难,可谓幸运。也许是为了躲开麻烦,过了一个月,他调转工作,去太平州坐了军事官员,这一干又是几年。也许是为了保护秘密,也许是为了保护面子,关于泄密数量和严重程度的详细记载,很难在史书中找到。所以,刘蕴古这些年到底向金国送出去多少情报,我们不得而知。

  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虽然刘蕴古在短短的几年里又升了官,官至右通直郎,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公元1165年,大宋朝廷捕获了刘蕴古派往金国递送情报的仆人。大刑伺候之下,仆人选择了坦白从宽之路,把领导交代的任务以及刘蕴古的真实身份揭发出来。

  至此,刘蕴古彻底暴露。按照《宋史》的记载,他“坐以军器法式送北境,伏诛”,被大宋朝廷处以死刑,在结束生命的同时,也结束了自己长达四年的潜伏生涯。

  宋代的密码与密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杜甫的名诗《春望》。然而,在宋朝,这却极有可能是一份情报。

  宋朝是中原与草原角逐的时代,伴随着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处于隐蔽战线的间谍斗争同样激烈非常。

  为了递送情报,宋朝人使用了现在为世人所熟知的密码,当时称其为“字验”。据宋代的军事教科书《武经总要》记载,当时涉及的军事活动大概有40项,如请弓、请刀、请甲、请马、请草料、请牛车、请添兵、请进军、请固守、贼多、贼少、被贼围、围得贼城、战不胜、战大胜等等。

  所谓“字验”,就是找来一首40个字的诗,用诗中不同的字代替这不同的40项军事活动。比如《春望》,如果用“家书抵万金”的“金”字表示“贼多”,那么一线指挥官在派遣情报人员向后方递送情报的时候,就可以在“金”字上做一特殊标记,后方收到后,根据密码本核对,便知道了前方敌人特别多的信息。

  如此,即便情报被截获,由于敌军没有密码本,也弄不明白其中含义。即使严刑拷打情报员,由于他只负责跑腿儿,对情报代表的内容并不了解,所以也是白费力气。这样一来,情报的安全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

  另外,南宋还出现了密写的先进技术。据《三朝北盟汇编》记载,公元1126年,开封被金军围困之时,宋钦宗“以矾书为诏”。因为“以矾书帛,入水方见”,只有把布帛浸入水中,隐藏其上的字迹才会显露出来。金人不知道这个“内幕”,便无从知道情报的内容了。

  孙雅彬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