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整形”应慎之又慎
针对引发热议的44个汉字“整形”事件,教育部作出回应,称字形微调参考了书法美学,不会对老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
最近,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如将“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将“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结果显示,逾八成网友认为此举“穷折腾”。网络一直是思想活跃的前沿,也催生出了大量新鲜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也一度被人们认为革了现代汉语的“命”。然而,作为活泼诙谐网络语言的肇始者,网友们这一次似乎变得保守起来,对区区44个汉字的“整形”表示了不同的声音。
就公众的质疑,教育部门及时回应,可见其对汉字“整形”的重视,也反映出即使是汉字微调也并非小事——这些改动虽小,却会给人们固有的书写和认读习惯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而,相关部门和民众对字形微调慎之又慎,都在情理之中。
诚然,在“前电脑时代”,由于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铜模浇铸出来的,字体微量的不同仅凭视觉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后,字形的不规范情况就“暴露”出来了。微调只不过是将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不过,既然人们已形成固定的书写习惯,不妨尊重一下习惯,别去强行改变它。任何一种通用的文字,都具有认可度高和传播广的特点。因此,有关方面在对汉字字形进行调整时,一定要兼顾人们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字的美观程度,当然是文字改革中的重要方面,但文字“变形”仍要顾及老百姓的习惯。否则,对汉字的“整形”就如同人的“整容”,搞不好不仅别人看着别扭,而且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字形微调也许不会对老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但只有人民大众才是语言文化的主体传承者,如果“整形”不为大众所接受,这种变动就有商榷的必要。
事实上,汉字的写法并非亘古不变,而是一直在与时俱进地调整。然而,汉字字形任何细微的改变绝非小事,既要改,就得有必要,又得符合科学,绝不可闭门造车,将大众的固有习惯和认可度置之脑后。
□朱小龙
主持人:钱建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