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7月15日上午,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在清华大学发表主题为《应对能源与气候变化的挑战》的演讲,杨振宁、翁帆夫妇出席。 中新社发 李学仕 摄
资料图:4月23日,杨振宁、翁帆夫妇二人。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自1995年《自然杂志》改由上海大学主办以后,由我担任责编发过杨振宁先生的两篇半文稿。那是1995年7月《自然杂志》复刊后不久,我听说杨振宁要来校作学术报告,觉得是组稿良机不容错过。是日主编先拜访了杨振宁,希望他能把讲稿给我刊发表。杨先生说对学术报告虽然作了准备,但未整理成文。《自然杂志》要发表,他觉得可以,并答应在报告结束后将讲课用的幻灯片借给我们用,第二天中午还。于是我们一面安排现场录音,晚上反拍幻灯片忙到深夜。录音由冯承天教授整理成文,我做了编辑加工,还写了说明做按语,文章题目是《对称与物理》。我把大部分的图片用在文中,几张比较清晰的彩照做了封面和封底。所有图注也是我按图索骥撰写的。当时电子邮件还不普及,无法请大师审阅,心里有点忐忑不安。刊物出版后我把样刊寄到他的香港住址,后来没听说有什么意见也就放心了。
光阴荏苒不觉10年过去了,《自然杂志》准备2005年改版,拟发一篇重量级的文章以壮声势,我又想起了杨振宁,便给他写了一封约稿信。这次杨先生还真给面子,很快发来了稿件——《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令我大喜过望。此文发表在2005年第1期的卷首。不久我见电脑的信箱里又有一封杨振宁的电子邮件,赶紧打开来看,邮件中写道:“编辑先生:翁帆翻译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希望《自然杂志》能发表。要求不改一字,使用全部照片。杨振宁。”我打开附件见译稿名为《纪念奥本海默——老师,伟人》”作者是美国物理学家爱·杰尔居埃。我拜读后觉得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对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上世纪30年代与研究生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描述,翁帆的翻译通达流畅,再加上杨振宁给文章作了七个注解和后记,因此文章具有资料性的价值。但按我们原来的规范流程,还要耽搁一些时间才能发表。我想杨振宁这样的大家能主动给《自然杂志》发信,就是希望看到文章早日付梓,于是征得主编同意马上发稿。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2005年第2期上。因为杨振宁是第二作者,所以只能算写了半篇。事实上,这篇文章也许是翁帆翻译之旅的开始,在后来的两三年里翁帆翻译了许多杨振宁的英文作品,现在已以《曙光集》为书名结集出版。
回顾《自然杂志》在10年里发表的杨振宁的两篇文章,可以看到他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孜孜不倦的探索轨迹。记得当年我在读《对称和物理》一文时,就深切地感受到他不仅是一位物理学大师,还是一位美学大师。正如他自己所说:“给大家觉得杨振宁所注意的事情只是物理,那就是错误的。我想人生很丰富,有很多方向。”《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对称与物理》一文恰好表达了他对以对称和和谐为特点的科学之美的探索和诠释。
“对称”观念对物理学进展的影响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古希腊人在观察行星运行时,就认定其轨道是圆、或圆的组合,因为圆是最对称、最和谐的图形。开普勒发现天体运动定律时也是深受和谐思想的引导。《对称与物理》一文在回顾经典物理学发展历史的同时,又把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商代青铜器、苏东坡的回文诗、巴赫的卡农赋格曲、自然界里的雪花和微生物病毒等,都呈现出对称、和谐之美,令我们感到奇妙和惊叹。
当然本文最为精彩之处无疑是先生对20世纪物理学中诸多领域如元素周期律的量子解释,反粒子、时间反演和CP不守恒、量子电动力学重整化、对称破缺的标准模型和规范场等的阐述。这些是他最熟悉的研究领域,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物理定理和定律蕴含的对称(包括有缺陷的对称)、和谐之美的欣赏。在叙述时,激动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0年之后,杨振宁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文对美的观念又有新的认识。他说,由于受到《易经》卦名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出来了精简之美、浓缩之美等深层观念。于是,杨振宁把对称、和谐,与精简、浓缩等美学特征结合起来考虑,对物理学之美有了更完整的表述。他说:“(物理学的基本结构)这种极度浓缩性和包罗万象的特点可以用布雷克(W.Blake)的不朽诗句:‘一粒砂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来描述。”但即便如此,他觉得还不够。他补充说:“(诗中)缺少的似乎是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我想缺少的恐怕正是筹建歌德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杨振宁这种基于对物理学的理解和领悟,引用发自内心的美感,他的表述是很深刻的,将成为一种经典表述。
此外,杨振宁还喜欢用美学的眼光和文学的语言来审视和评价科学,例如他在谈到物理学家狄拉克的工作时用“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形容,说他的文章如”秋水文章不染尘”。
他不仅对美学理论颇有研究,对于绘画、书法、青铜器、陶瓷等艺术品也多有收藏和很高的鉴赏力。记得1989年时,我有一次参加在上海交大召开的有杨振宁出席的会议,会上校方送了他一件由该校仿制的古代青铜器(制作精良,几可乱真),杨先生作了即兴发言,如数家珍般地说出此件的名称、来历和艺术特点,令与会的人惊叹不已。
作者:林凤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