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领跑“陕西曲艺”的赵本山?
——访著名文艺评论家常智奇
“独角戏”为什么没有能走出陕西?“王木犊”为什么没有能成为陕西的赵本山?记者日前采访了长期从事文艺批评和文化现象研究的国内著名文艺评论家常智奇研究员。
记者:陕西“独角戏”当年成名很早,在全国都获了奖,但最终却没有走出来。赵本山的“二人转小品”虽然起步晚,但却后来居上,你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常:除了演员个人的天赋、气质才情等原因外,在历史文化精神资源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精神遗传和承袭。赵本山身处辽阔的大东北,那里曾经是中国、俄国、日本交战、贸易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很自然地接受的是一种边贸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开放和包容,容易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
记者:陕西的文化背景为什么就没有让石国庆和他的 “独角戏”走出来呢?
常:陕西地处内陆,这里长期是封建文化的发祥地。长治久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使得这里的人更多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包括自大、保守、封闭、不易接受新事物。
陕西的文化构成主要是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而这两者长期以来重视的都是正剧。而中国的传统正剧都是以悲剧为主线的,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独角戏”缺少深厚的喜剧资源,缺少更为广阔的幽默和滑稽的历史积淀,所以不可能“异军突起”,它的命运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记者:除过文化背景的影响外,你认为陕西曲艺受困的原因还有哪些?
常:“赵本山现象”的出现,除社会对文艺的需求、个人的演出天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即官方的扶植。在这方面我认为陕西的文化宣传管理部门是做得不够的,尤其是在发现人才、扶植人才、培养人才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李勇刚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