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曾说过: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郭敬明曾说过: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
2009年08月17日 10:48 来源:天津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鲁迅的去与留

  最近有条新闻,颇为引人注目。所谓的新闻,即有媒体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明显地减少,譬如《药》,譬如《为了忘却的记念》等,均不见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而大家争议的焦点,简言之,就是鲁迅、朱自清等经典作家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逐渐淡出,金庸等武侠作家的大举“入侵”,究竟是耶非耶?在这一点上,一些鲁迅专家和学者表现得很激烈,认为新课改简直就是一种堕落,金庸怎么可能与鲁迅同日而语?而来自网络的调查则显示,有将近六成的网民认为,“鲁迅和金庸都有可取之处,不存在谁取代谁,关键是看怎样讲解。”

  怎样讲解?这是一个问题。以我个人的喜好,当然赞成鲁迅的作品更多地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让年轻人能够多侧面多角度地了解一位为民族进步而泣血的伟大作家当年的想法,同时从其作品中窥得民族心灵史的精髓和发展脉络。可以这样说,从宏观上讲,假使将中华文化比成渐续发展的链条,那么,鲁迅成为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毋庸置疑的,其在思想及语言上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到了21世纪,在信息和数字的洪流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诠释鲁迅,怎样让读者对他保有足够的兴趣,怎样读懂他的人生境界,便也成了一种艺术。我曾参加过一次中学的现场教学,教师本人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对那个时代汉字的使用,是存在很大偏差的。而教师的行为,直接带动了一些学生对鲁迅的反感,认为鲁迅不过就是干巴巴的“三个家”,他写了错别字,叫“通甲字”,学生写了错别字就是错别字……一个错误导致了一个群体错误,悲乎?

  所以,我觉得鲁迅作品选入中学课本,不在于多与少,而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这里,我可以借用被许多年轻读者奉为偶像的“80后”作家郭敬明的一句话:“在我们的课本中,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不仅仅是因为背诵,还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周凡恺

【编辑:张中江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