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疯长”来形容网络文学十年间的发展是毫不为过的。如果把1999年长篇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作为网络文学扬帆起航的标志,那么,十年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网络文学以原生态的迅猛生长力突飞猛进,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天这个网络无所不及的时代,网络的触角有多长,网络文学的枝蔓就能延伸多长。
然而,如果把十年作为一个周期,那么,疯长过后,网络文学接下来的目标是否还仅仅满足于攻城略地、占领地盘呢?在具备了与传统纸质文学平分天下、分庭抗礼的资格后,网络文学是否已经到了检省自己的时候?
首先,“我是谁”:身份的迷失。什么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什么?这是一个迟到的问题。但是,迟到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可以缺席、应该缺席。实际的情况是,在我们当初很随意地冠之以“网络文学”之名后,网络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胀破了这一命名本身的内涵所指,导致今天网络文学身份的迷失。无疑,网络文学最初是为了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区分而提出来的,所以,这一命名标示的是这一文学的传播载体,而非其属性与特质。但是,发展到今天,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结状态。这种“纠结”,不仅呈现为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已经渐次地融入传统的作家队伍和作家组织当中,更为复杂的还在于,网络文学已经不仅仅栖居于网络,很多网络文学作家在名声鹊起后也向纸质媒介进发,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在出版社出书;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许多传统作家也喜欢把作品粘贴到网上,在网上首发。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文学如果还仅仅泛指一切“网络上的文学”,显然已经毫无意义。
网络文学较之传统纸质文学的优越之处在于,它以义无反顾的姿态彻底拆除了横亘于普通人与文学之间的门槛,只要愿意,人人可以凭借一台电脑、一截网线来编织自己的文学梦想。但是,也恰恰就是因为这一点,十年来的网络文学造就的其实就是一场狂欢的盛宴。狂欢是诱人的、震撼的,但是,狂欢过后呢?还是狂欢?如果说这场狂欢的最大意义就是撼动了传统纸质文学一统天下的格局,使网络文学占据了文坛的半壁江山,那么,网络文学接下来的任务恐怕就是如何经营自己的这半壁江山了。
摆在网络文学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其一,继续我行我素,继续狂欢;其二,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的规模扩张转向“集约型”的品质提升。继续我行我素的狂欢当然可以,也来得自由省力,但是,如果没有品质作为保障,当网络文学带给人们的新鲜刺激渐渐退却之后,这场狂欢还能持续下去吗?高歌猛进的态势还能得以维持吗?由此可见,占得“市场份额”后的品质提升,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文学必须作出的决断。当然,品质的提升并不意味着网络文学要放弃自己的特质,而是要终结目前这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芜杂状态,走精品路线。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某一物种的健康生长、繁衍接续,除了自身条件外,还受制于它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环境。文学的发展也是如此。没有一个健全、平衡的文学生态系统,任何文学都难以获得持久而健康的生长。这正是目前的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缺失的。有论者曾指出,网络文学目前是处在“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状态,其实,如果从整个文学生产的全过程来考察,网络文学缺失的岂止是这“三无”。首先,就创作主体而言,与传统纸质文学作家相比,网络文学作者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千差万异,更遑论文学修养,这就使得网络文学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作品创作中,没有一种有效的价值观念的引导,有作者为了赚取点击率,不惜“爆猛料”、“造噱头”,导致一些作品格调低下。再次,作品产生后,无论质量优劣,趣味高低,人人可以凭借网络瞬间将其传播出去,既无审查,也无监管。最后,在作品传播的过程中,没有文学批评的参与和优胜劣汰的淘选机制。如众所知,创作与批评是文学的两翼,失去文学批评的网络文学注定难以完成漂亮的飞翔。同时,优胜劣汰的淘选机制也是任何文学健康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大自然通过优胜劣汰完成物种的优化,文学也需要通过优胜劣汰剔除糟粕、留住精品。处在自发状态的网络文学如果仅仅依靠自身,恐怕难以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让人稍感安慰的是,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文学生态中的各种力量开始逐步参与到网络文学的建构中来。一些著名的网络作家被各级作家组织和团体吸纳,网络文学中渐现批评的身影,网络文学甚至引起了官方文化部门的关注。这些力量的参与,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也许短期内很难立竿见影,但长远来看,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建构宜于网络文学健康茁壮成长的生态系统的第一步。当然,要走的路会很漫长。
杨利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