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3日电 日前,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与反对者各持己见,一时间炒得沸反盈天。
几年前语文教材中收入金庸、余华等人作品时,外界对于鲁迅作品是否越来越被忽视就曾有过激烈的争论。相关教材的编委们也曾异口同声地强调,“金庸替换鲁迅”的说法不真实。
“梁实秋上鲁迅下”是时代变化么?
日前,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戴望舒的《雨巷》、霍金的《宇宙的未来》、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等进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则由原来的5篇减少为3篇,这一“大变脸”引发了各界热议。
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今年8月1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中国各地的学者和中学语文老师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鲁迅“鸡肋说”、“压抑说”、“晦涩说”、“痛苦说”和“横眉冷对老头说”等等炸开了锅。奋战在中国语文教育前线的语文老师们带来了各地学生的感受和意见。
“挺梁派”说
在某知名门户网站上,有网友表示,梁实秋先生的文才毋庸置疑,仅仅因为一些所谓的“政治不正确”就被长期拒之于教材门外,实在荒唐。据《文汇报》报道,一些语文教研员对梁实秋作品的入选更感欣喜。他们认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意味深长,真挚地表达了梁实秋对师长的崇敬感情。
“挺鲁派”说
在鲁迅作品支持者的眼里,鲁迅是中国人的“思想导师”、“民族魂”、“民族脊梁”、“文学宗师”等。有网友说:“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的文章?”
据《文汇报》报道,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还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孩子们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铁仙认为,鲁迅的文章并不全是生涩难懂的,一些诗歌、散文照样很生动,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风筝》等等,其实孩子们是能接受和喜爱这样的文章的。“鲁迅精神不仅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们大可以选一些孩子能读懂的文章,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鲁迅。”
声音:
温儒敏(人教版“新课改”语文教材执行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以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新课改”教材中梁实秋和鲁迅的对比,本身是非常无谓的。人教版课本所选梁实秋的文章,主要是讲他的老师梁启超的,所选文本的意义更大于作者本身的意义。鲁迅作品有些很艰涩,比较难读,且语言文白夹杂,带有那个时代的明显特征。即便鲁迅在文学史上地位重要,但其作品的分量确实不必要在教材中放得那么重。全国发行有5套语文教材,人教版只是其中一套。在教材改进调整过程中,这样的变化太正常了,不必过于较真。(来源:《文汇报》)
周令飞(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委员)
目前鲁迅选入中小学的文章多达20篇以上,堪称被教科书引用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但许多篇目的选择和教法值得商榷。“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学习那些生涩难懂的文章。就连鲁迅先生身前自己也曾说过:“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如果一开始就接触那些革命性的文章,很可能引起现在孩子的反感,相反的就能让他们更容易接受鲁迅作品了,首先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部分学生疏远鲁迅,主要是因为时代的隔膜,鲁迅先生所面对的,是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他需要同种种黑暗势力作斗争;今天的时代则较为宽松和谐。因此,青年人可能无法体会先生作品中的价值。面对鲁迅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我们是无法回避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来源:《钱江晚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