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1日电 美国人史迪威将军曾在中国抗战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日前的一期节目,就讲述了这位二战名将史迪威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该期节目文字内容如下。
解说:1944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事正酣,在欧洲战场苏联红军攻入波兰,并强渡尼门河,逼近德国纳粹的老巢。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陆成功,“纳粹”德国陷入被东西两面夹击的境地,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攻占马里亚那群岛后,开始建立航空基地,出动B—29重型轰炸机,空袭日本本土。
就在此时,美国政府正式要求蒋介石,任命一个美国人约瑟夫·史迪威将军,来统领所有的中国武装力量。这个提议是前所未有的,更为不同寻常的是史迪威将军,在中印缅战区表现不凡,但在蒋介石眼里,他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罗斯福给蒋介石的信里这样写道:“中国的情况非常危急,整个亚洲的命运岌岌可危,我完全了解你对史迪威将军的想法,但我现在想不出还有其他人有他那样的能力、力量和决心,去对抗正在威胁中国的灾难”。
这场危机是由日军4月展开的大规模进攻引起的,号称“一号作战”,日军由北向南势如破竹,直逼虚弱和不断退缩的中国防线。蒋介石当时57岁,虽然几个月前,他作为盟国“四巨头”之一,在开罗和英美元首平起平坐,然而此时他看起来疲惫而沮丧。
而在缅北的丛林里,61岁的史迪威将军正用中文和中国的前线指挥官讨论战事,他身体单薄,瘦骨嶙峋,宁愿在丛林中和蚂蟥、疟疾打交道,也不愿意回到重庆。
两个月后,关于中国军队指挥权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罗斯福的特使赫尔利报告华府说委员长很难打交道,而蒋介石向赫尔利抱怨道,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比我的权利还要大,这句话的情绪性,显然超过了事实范围,但也显示出这个美国人的奇特命运。
几天后,一封致命的电报,引发了一场更大的危机,并导致了史迪威最终的解职。不过早在五年前,他离开中国时,便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已经结束,是难以预测的战争和命运之手,将他再次推到了中国。只是没有想到,这一次的离开,竟成为他与中国的永别。
何亮亮:1944年在中国抗战史上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年份,但是这一年发生的事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未来的走向,这一年11月,从重庆被召回美国的史迪威将军,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文章描述他为“一位真正的老中国通”。作为蒋介石的第一位外国人官员,史迪威是中国得到美国援助和友谊的象征。然而这样一位“老中国通”,却在蒋介石的坚持下被华府召回。这个时候,距离他指挥的缅北和滇西战役的最后胜利,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从1911年到1945年间,史迪威多次前往中国,以军官、武官和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身份,深深涉入了中国事务。史迪威毕业于西点军校,在他身上有着美国职业军人的深刻烙印,他是马歇尔最为欣赏的将军,在1941年美国的军演中表现非凡,在陆军的九个军级指挥官中,得到了最高的评价。
本来他是要指挥美军要在北非的登陆作战的,但是正由于对中国事务的了解,使他成为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派往中国的军官人选。但他就任参谋长之后,和蒋介石共事,两人的矛盾从来就没有停息过,最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一般认为是史迪威对缺点直言不讳,尖酸刻薄,不喜欢官僚主义的装腔作势,这些性格的因素导致了他和蒋介石的冲突。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涉及二战时英美的总体布局和罗斯福的对华政策,而史迪威本人在中国的经历,也暗示了为何在上世纪初,美国清教徒拯救世界的热忱,在中国却遭到了冷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