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馆长:挖掘动机引争议 保护能力被质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秦俑馆长:挖掘动机引争议 保护能力被质疑
2009年08月10日 16:15 来源:法制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秦俑馆长吴永琪 挖掘动机引争议 保护能力被质疑 嘈杂环境是挑战

  “琪”志 唯愿挖掘不要停

  本以为前来采访兵马俑博物馆是件受欢迎的事,到了馆长吴永琪的门口才知并非如此。

  办公室门口的蹲守、电话中的数次邀请、短信里的反复劝说,才最终打开了他的房门。而此时屋内端坐的他依然显得不那么热情。

  直到话匣子打开、坦诚相见,我们才见到了他慈祥的一面。原来之前的冷漠,都是源自第三次发掘的巨大压力和近一个多月来的“受伤”。

  而有些完美主义的他,那么希望付出的一切都有他心目中的

  恼

  挖掘动机引争议

  “兵马俑太负盛名,有点什么风声,就有一大帮人围过来。”这话在大多数人听来都是个赞叹,但事实上吴永琪的语气却充满无奈。

  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一开始就伴随争议,有些话骂得吴永琪走在路上都叹气。加之国家文物局认为舆论嘈杂,提醒博物馆不要再炒作,吴永琪更觉得“有苦说不出”。

  每天,习惯了解“民情”的吴永琪都会上网浏览新闻和论坛。但从6月13日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启动起,这成为他最不愿做的一件事。

  “兵马俑博物馆第三次发掘,只会是以往发掘数量上的重复,这次发掘只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那当然,不是为了增加门票收入,就是为了揽功绩。”网上的言论,更多的是质疑,面对这一切,吴永琪纳闷:“这到底是怎么了?”

  针对部分媒体和网民提到的增加收入,吴永琪斩钉截铁地回应——“没必要”。

  “24年前的发掘就不应该停。”吴永琪从专业层面对记者分析,裸露的土层容易硬化,干了的土不能回到曾经水分比例的土壤环境,这对考古工作是有损失的。

  愤

  保护能力被质疑

  相比质疑动机,怀疑兵马俑博物馆现在的发掘和保护能力更让吴永琪气愤。

  “就拿最简单的彩绘保护来说,有人认为,我们并不具有保护彩绘的能力,说第三次发掘即便出了彩俑,也会被我们搞砸。”吴永琪说,持有这样观念的人往往是被一些断章取义的文章干扰。有些文章表示,秦俑彩绘十分脆弱,如果不加人工干涉,出土4分钟就会自然卷曲脱落。

  “这件事到了某些人口中,就演变成为我们工作的不力。”吴永琪哭笑不得地说。

  “还有人认为,现在已经出土的兵马俑之所以都没有颜色,是因为我们没有保护好。”吴永琪说,事实上,一号坑的俑彩经历上千年的演变本身就已老化,加之历史上曾经历过大火烧、洪水淹,本身就只能留下少量颜色的残迹。

  “而这些颜色的残迹,我们很多年前就具备了保护的能力。”吴永琪引领记者去参观了馆内的国家文物局彩绘保护基地。

  “有这金刚钻,我才敢揽这瓷器活。”说到此处,吴永琪显得很激动。他表示,希望大家除了猎奇,也能尝试了解他们十几年来辛苦建立的科学工作系统。

  “这样嘈杂的舆论环境,不仅对于我是巨大的压力,对于工作的团队来说,尤其是年轻人,更带来一种不好的影响。”吴永琪说。

  吴永琪说,有人认为,这次采用边开放边发掘,是博物馆为了吸引客流的做法。吴永琪却苦笑着连称“这是无奈之举”。“我怎么挡呢?是拿个罩子盖起来?或者干脆把大门关了?”吴永琪说,他唯一的办法只有在发掘现场旁边立块牌子,写上:请静观。

  吴永琪解释,事实上,考古发掘

  难

  不走捷径保质量

  第三次发掘的难度,最根本还是源自兵马俑本身。

  “兵马俑知名度太高,容不得我们出一点差错。”吴永琪说,这次的工作要求只有四个字,就是“精雕细琢”。

  吴永琪说自己只举一个筛土的例子。“清理出来的土,不能扔,还需要将土由专人细细再筛一遍。”顺着吴永琪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几名工作人员正趴近观察,直到土块均细到粒状为止。

  他们的手边,放着一些仅有指甲盖大小的陶片。吴永琪说,这其中也不排除会有重要文物。

  “天天蹲在那儿过筛子。”吴永琪笑着说。这样的进度,也许一个陶俑就会清上个半年一载,但吴永琪却不着急。

  “也许今年的计划完不成,但我们不赶,必须保证质量。”吴永琪说,不管是一年、两年,还是十年,发掘都容不得走一点捷径。

  愿

  挖掘工作不再停

  “为什么开展独立发掘?”面对记者的提问,吴永琪回答:“为了秦俑馆的生命力。”

  吴永琪向记者举的例子,就是同在陕西的半坡博物馆。“半坡也拥有重量级的文物,但40多年了还停留在从前的科研状态,现在博物馆已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没落是自然规律。”

  “不论别人如何曲解我的意图,我认为遗址性博物馆必须有新鲜文物的进入渠道,呈现给观众新的研究成果。”吴永琪说,否则他认为作为博物馆的馆长就并不称职。

  吴永琪透露,他还有两年就面临退休。谈到心愿,吴永琪看看窗外秦俑馆周边拥挤的人流,感慨地说:“只是希望目前发掘的速度不要慢下来,一切都不要停止。”

  【记者手记】

  “我,是臭名在外喽!”

  到了临潼这个不大的县城,你会发现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吴永琪”这个名字。开出租的的哥知道,摆小摊的商贩知道,连打印室里的小伙子也来一句:“想采访呀!找吴永琪!”

  而吴永琪听到记者的上述描述却摆摆手——“我,是臭名在外喽!”

  这个58岁的老人说自己有些完美主义。很多事情超前地想了,也做了,结果有时却令他有点儿“伤心”。

  他的座右铭是“做让中国人自豪、外国人佩服的博物馆”。采访中,他几次询问记者他是否做到了。末了,还不时喃喃地自问自答——“你看窗外那么多来来往往的观众,如果他们不喜欢,是不

  本版撰文/记者 武青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