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一声起惊雷
【大事回放】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成功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原子弹并成功实施核爆炸的国家。
罗布泊古称“蒲昌海”,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就建立在这片土地上,今天,它更多是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地而名扬四海。
走进罗布泊,这里曾经的喧闹、辉煌、感人的故事都已化作历史,凝固在大漠戈壁的沉默之中。而在基地历史展览馆内,眼前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前辈们用过的马灯、钢钎、石碾等一个个实物,却一下子把人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5年7月至1952年10月,美、苏、英、法分别进行了多次核试验,一场核军备竞赛日趋白热化。
“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毛泽东当年的一席话,看似轻松却斩钉截铁。
1958年4月,沉寂千年的罗布泊沸腾了。千军万马风沙里野炊,寒星下露营,核试验事业的先驱们在这里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
汽车在沙海戈壁中穿越,物是人非,沧海桑田。“蘑菇云早已消失,核爆炸的雷霆业已远去,留下的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当年执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保障任务的警卫团现任政委郭金营指着车外的大漠,向记者讲述了那时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官兵战天斗地的往事——
面对帝国主义对我经济和技术的封锁,以程开甲、钱绍钧、吕敏、黄豹等为代表的中国核试验事业开拓者,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往直前的闯劲,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基地历史展览馆里的一个石碾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基地政治部宣传处潘春雨指着这个有着45年历史的石碾子告诉记者:“那时,修路机械少,将军、科技人员、工人、士兵手挽手,肩并着肩,拖着两吨重的石磙子,硬是碾出了一条通向爆心300公里长的公路……”
69岁的邱爱慈院士动情地说:“核试验成功是全中国人民集体的智慧、团结一心协力攻关的结果。”在那段艰苦岁月里,从共和国领袖到普通科技人员,从元帅、将军到士兵,人人心里都满怀着一股奋发图强、为国争光的志气。在原子弹设计、制造和试验过程中,全国各地和各军兵种直接参加的协作单位有568个,运输设备和物资的汽车行驶里程总和相当于绕地球462圈。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声“惊雷”传遍全中国,传向全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这一消息对于刚刚闯过3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中国人民来说,它产生的精神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让我们看看当时我国政府的新闻公报:“中国核试验成功,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言语间那份自豪和不屈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中国能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成功试验的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的卫星是分不开的,中国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参加当年核试验的林俊德院士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谈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影响,基地政治部主任赵文平充满自豪:“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豪气和勇气,由此而衍生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激励广大官兵为国防建设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
事实上,以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为先声的“两弹一星”工程,不仅在当时为奠定共和国国家安全基石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到了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今天,它也为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支撑起一个和平安全的战略环境。
本报记者 孙兴维 特约记者 王泽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