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发言人:韩寒不加入是特例 仅200多人"吃皇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作协发言人:韩寒不加入是特例 仅200多人"吃皇粮"
2009年08月06日 15:22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作协发言人回应质疑

  仅200余作家享津贴

  我们真的没养多少作家—— 中国作协发言人细说作协体制 

  “韩寒在网上说,金庸先生加入作协肯定是不了解中国作协的情况,那么我可以说,韩寒先生也未必了解中国作协是个什么情况”

  “金庸加入(中国作协)和郑渊洁退出(北京市作协)没有必然联系,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希望大家不要联系在一起。作协章程规定,(作家)有入会和退会的自由,一进一出我们认为很正常,都是作家自己的选择。”陈崎嵘说。

  2009年6月,金庸加入中国作协,几乎同时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声明退出北京市作协,两件事情再次引起公众对作协的热议。近几年,韩寒的批评言论、郭敬明抄袭案、网络作家和80后作家加入作协等事件,一次次把作协推到舆论前沿。  

  作协为什么遭到如此多的质疑?对此,《瞭望东方周刊》近日专访了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新闻发言人陈崎嵘。  

  扶持主旋律创作每年数百万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作协总是被人诟病?金庸加入中国作协也会引起轩然大波?  

  陈崎嵘:社会上或者网络上对作协的批评、嘲讽,甚至谩骂,是因为大多数人对作协不了解,不知道作协的性质,做哪些工作,所以产生一些误解,也怪我们以前宣传不够。所以我们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  

  也不能否认,有个别人对作协有成见,有偏见。  

  应该说中国作协的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架构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不是需要一个组织把方方面面的作家团结起来?答案是肯定的。不然很容易变成一盘散沙。  

  《瞭望东方周刊》:作协主要做哪些工作?有哪些职能?  

  陈崎嵘:在成立之初,有一个概括的说法,就是联络协调服务(作家);现在来说,作协最大的职能还是服务,服务作家,服务文学。  

  《瞭望东方周刊》:具体的工作有哪些?  

  陈崎嵘:首先,在思想政治上,有五年一次的(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一年一次的全委会,一年两次的主席团会。此外还有很多其他会议、座谈、调研,通过会议,把各种思想、精神和对作家的希望及要求,传递给作家。  

  评奖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作协在全国一流的奖项有四个:鲁迅文学奖,三年一次;茅盾文学奖,四年一次;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三年一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三年一次。  

  作协还组织作家采风,让作家了解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奥运工程,我们都派作家到第一线去过。女作家孙晶岩写奥运题材的报告文学《五环旗下的中国》,就是我们派的;女作家徐坤写“鸟巢”的《八月狂想曲》,是北京市作协派的。  

  《瞭望东方周刊》:是作家组团去,还是有作家需要去,作协中间联系? 

  陈崎嵘:多数是一批一批去的,一次一二十人。“非典”的时候,我们组织一个作家采访团,到地坛医院采访。汶川地震以后,我们组织了4个作家团,受灾的重点县市都去了。我带了一个团去了甘肃陇南。 

  《瞭望东方周刊》:如果我是一个要加入作协的人,加入之后会有哪些好处?  

  陈崎嵘:优秀作品可以得到推荐,作协每年都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开研讨会,还可以推荐到作协所属的报纸杂志发表;组织作家到国外交流;每年还会扶持一批重要作品创作,以作协主导的方式,鼓励一部分作家创作主旋律作品。会员个人申报,如果我们认为某个作家比较符合要求,比如反映改革开放的,或者反映老百姓生活变化的,就纳入作协扶持范围,给他一部分经费,他就可以专心写作。  

  《瞭望东方周刊》:扶持作家进行主旋律创作,这一项每年需要多少经费?  

  陈崎嵘:每年大概有几百万。比如报告文学,采访量大,费用高,就给两万,如果是小说,一万,有些作品容量小一点的,就给5000。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确定资助金额。之后,还可以讨论帮助修改作品,联系出版社。一整套的服务。  

  《瞭望东方周刊》:如果写不出作品来怎么办呢?  

  陈崎嵘:一定要写出来,不然,钱就收回。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让这个扶持更有实效,出平庸的作品太容易了,要出力作,要从题材开始把关。  

  《瞭望东方周刊》:怎么把关?  

  陈崎嵘:我们把题材分为几类,比如反映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写国家重大建设,描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反映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等,都是现代主旋律题材。正是因为要提倡,我们才会给钱。如果写一些小情感,自说自话,自言自语的,不会资助。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