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庄汉墓出土诸多文物
同一墓中出土铁剑、铁釜、青铜镜和印章等重要文物 考古人员判断墓主人至少为士以上贵族
时报7月30日讯(记者赵言民 实习生 孙文龙)一下、两下、三下……今天下午4点半左右,在魏家庄片区考古现场,一名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着一座汉代砖室墓。此前,墓葬中已发现一个铁釜。现在,考古人员又在墓穴内发现了一段较长的铁锈痕迹……
铁剑出土
今天下午3点多,记者赶到魏家庄片区万达工地考古现场时,考古人员正在对这座汉代墓葬发掘中。记者看到,墓葬离地面约2米多深。在墓葬的西南角,有一个直径约35厘米的铁制器物已露出身子,足还埋在土里。经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该铁器为釜,是汉代炊具。
随着考古人员的慢慢清理,下午4点多,墓葬北头塌落的青砖逐渐被清理掉。考古人员陆续发掘出土了一些铜钱。
随着考古工具的不断挪动,铜钱不断出现,10枚、20枚,铜钱越来越多。
清理中,考古人员手中的工具,“不小心”碰到了墓葬东侧的一块地方。工具被碰了一下,考古人员再挖,发现有点铁锈的痕迹。
考古人员开始更加小心。
一个小时过去了,痕迹越来越明显,一个长约1米、宽约5厘米的深褐色器物露了出来。
下午5点40分左右,“深褐色”的东西被取出,原来是一把铁剑。经历2000多年的腐蚀,铁剑已十分脆弱,从中断成了两截。从该剑的形状上,依然能够看出该剑当时制作的十分讲究,剑柄的造型十分清晰,剑箍为青铜制作,虽然已经生出铜锈,但依然看出质地优良。
据考古专家介绍,济南水位很高,历经2000多年,该铁剑还能保存到今天的样子,说明该剑的制造工艺很高,也反映了当时冶铁技术高度发达。
匕首、青铜镜相继现身
考古人员的动作越来越轻,墓葬的北头、中部不断有铜钱被发掘出来。经现场的考古人员确认,这些都是汉代的五铢钱。记者看到,这些方孔铜钱上的“五”、“铢”两字十分明显。
随后,考古人员在墓葬的中心位置附近发掘出土了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青铜护心镜,在青铜镜的西侧,又发掘出了一把长约40厘米的匕首。
下午6点多,考古人员开始继续清理墓葬坑西南角的铁釜。6点20分左右,铁釜终于出土。记者看到,这个铁釜为三足,铁釜直径约35厘米,总高约45厘米,釜的两侧还有两个长约七八厘米、宽5厘米左右的釜耳。
印章“认出”墓主人
在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枚铜质的印章。
记者看到,该铜章印面为方形,边长约2厘米,上面的字体刻得很深,布满了铜锈。
考古人员从现场初步推断,该印章应为私章。考古人员表示,经过进一步的清洗处理后,将能够辨别出章上的字,届时,墓主人的姓名也将会告知世人。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从该墓现有的出土文物看,该墓的主人很可能为士以上的汉代贵族。
记者还从现场了解到,今天的发掘过程中,从其他墓葬中也出土了如汉代陶罐、明清时期的瓷器等文物。
延 伸 阅 读
早期的釜
汉代先民日常所使用的炊具中,铁釜占有很大的比例。但由于铁器因锈蚀而不易保存,更因为汉代形成了以模型明器为死者随葬的时尚,考古发现的铁炊具为数甚少,常令研究者为之抱憾。
汉代印章
汉私印在西汉初年,短时内仍保持秦印的风格。汉私印在形式上不象官印那样,受典章制度的严格限制。印形、印文、装饰上有较多自由。印文人名后面往往有“之印”或“私印”和“之私印”等字。
另外,汉代袭官印制度,只是诸侯王用印也称作“玺”,列将军印称“章”,并依据官职大小,对印章的形制作了更严格的规定。
五铢钱
汉初,币制混乱,所铸的各种铜币承袭秦制,文虽仍称半两,但实际重量远较半两为轻。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也很不一致。另一方面,民间私铸者多,钱质恶劣,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生产和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钱文“五铢”二字,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铢”。它的标准重量为4克,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它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了圆形方孔,内外有郭,并发展成为轻重大小适度的铜质钱币。自汉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汉末年,币制不复改变。
五铢钱的版式比较复杂,如果官炉、私铸加在一起,大小版别区别均考虑在内的话,目前已面世的版别大约有几百种。
西汉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隋朝的隋五铢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